陈纯萍
贵州省织金县第三小学 552100
一、选题依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动态分析
1.国外学术梳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及发展轨迹
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获得新知识并学会如何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数学学科的学习奥秘。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都非常主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1)美国当代的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法教学”,旨在引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并对学科知识产生疑惑,先明确探索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问题的探索与发现。此种教育方法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培养。
(2)此外,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姆,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这方面也很有建树。美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使学生逐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最终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教学法”。
2.国内的思想渊源及发展轨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提到:中华民族和以色列民族都特别关心对下一代的教育,但关心的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差不多都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在以色列,家长们问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 这两种态度的区别就反映了我国家长教育理念与西方语和国外教学理念的差别,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相对较重。
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因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应该成为确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二)现状思考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固化,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着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忽视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新时期,教师逐步扭转了自身的教学观念,开始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步伐相对较为缓慢,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研究层面
1.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虽然部分学校以及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在课堂实践中进行应用,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形式不够系统。
2.部分地区学校的教育相对落后,家长支持力度不够,大环境对于课题研究开展有影响。
3. 课题实践研究基于现实状况,部分教师在进行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其定位不够精确。
教师层面
1. 部分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现代教学理念的学习不够深入,改革步伐相对缓慢,自身的教学模式依旧处于固化的阶段,对于新理念、新观点的学习速度相对较慢。
2.部分教师依旧将自身的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现代教学理念的研究不够深入。
3.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视野不够宽广,教师对于新知识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家长层面
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综合素养、知识文化水平都相对不同,部分家长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单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浪费时间”,与教师的配合能力不足。部分家长由于外出工作相对较忙,对于学生的教育相对忽视。与教师沟通不足,缺乏对于教师的支持。
学生层面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种子”是探究问题的根源所在,它是否可以发芽,关键是教师是否可以提供合适的环境来使其成长。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发现问题和根据数学观点提出重要问题感兴趣,作为老师,必须深入研究传统概念,改变角色并保持活跃并注意学生的情绪。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创造轻松,和谐和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使用更具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保持友好的态度并结合后续问题。可以激发对学生的完全尊重和信任,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号,学生可以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根据他们的习惯并鼓励学生独立交流,学生的问题可能并不理想。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时间安排,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或听取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将能够在相对轻松而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勇气并愿意提出问题。
(三)研究意向性分析
1.核心概念
(1)探究型学习
讨论方法在小学数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在课堂或学习团体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达意见,提出问题,并互相回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或加强了解。这种授课模式的优势在于,因为所有学生都参加了该活动,所以它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友谊和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用此方法的主要要求和优点是:
①在讨论之前,老师应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让他们有机会提出和解决问题。
②鼓励学生在谈话中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存在害羞等负面情绪。老师鼓励他们讲话并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安慰。讨论应重点关注现实,并与现实联系起来,以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谈论它。
2.课题组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应着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全面理解。一方面,老师必须在上课前完善课程。其中之一是完善数学思维,思考和提出问题在课堂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数学教育领域。。二是为上课做好准备,为每堂课做准备,并根据课堂内容按时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征,优化课程的复杂性,并介绍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课题研究重点:
教师应逐步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框架的合理调整。
课题研究难点:
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逐步转变家长、学生的传统学习意识,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具问题意识。
(四)研究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三、思路方法
(一)基本思路
1.确定研究方向
(1)确定研究主题,成立课题组。
(2)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进行现状分析。
(3)确定研究目标及方向。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组织课题前测,拟定调查内容,面向全校数学老师、家长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
围绕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有计划、有步骤、有调整地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课题研究总结。
(1)撰写相关论文,“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装订成册,整理相关课题资料,拟写结题报告。
(2)接受专家组评估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学生对本课题研究的想法和建议。
文献资料法——研读陈大超、仇忠海、钟启泉、郭思乐等教育专家专著,用理论指导实践。
教育实验法——根据研究的目标,组织开展以学定研的小课题研学,从个人到集体,使得课题的研究更加丰富饱满,结题的论述更加科学、宏观。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课题组内外老师的研讨,在交流中不断反思、改进和创新,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最后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
个案研究法——课题组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从如何操作、用什么形式展开、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整个过程进行教研,反复打磨,从个案研究中获取更好的经验。
(四)研究计划及可行性
1.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20年7月— 9月)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前测,对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2年4月),进行课题时间探究,在实验班级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22年5月—7月)认真做好课题研究总结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四、创新之处
以个人小课题研学、小课题组合作研学、集体研学为组织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切实改良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形式有论文、研究报告、主题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
六、参考文献
[1]刘晓英.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J].科普童话,2019(34):38.
[2]任蓓华.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吴静.小学低年级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析[J].学苑教育,2019(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