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元
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 商丘)476600
摘要:课堂换位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在历史课堂上会积极的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观点,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课堂换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更多的教师愿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教师没有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换位教学的教学效率往往比较低。且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难以获得一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进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知识
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例如,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就首先借助的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组纪录片,让学生看一看近代中国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的惨烈状况,之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几组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外在武力上以及经济发展上的区别,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笔者让学生来探究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为什么近代中国会成为列强的首选对象?当发生侵略战争的时候,国内国外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究知识,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结合笔者提供的各种资料来进行探究,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从而真正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若是历史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探究所得,那么他们对这一部分历史就会了解的更加透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开展自主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
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开展自主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控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如此一来,学生在自己可以做主的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了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的背景,让他们对之后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在战争时期我国的外交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之前分好的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展开学习,并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国会实行这样几个政策?这几个政策分别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国家领导人作出的决策呢?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适当的维持教学秩序,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学习心得,教师再依据他们的回答做相应的补充,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我国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然后对里面的内容有自己的了解。
由此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来开展自主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且学生在学习中若是足够的积极,那么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变得很高,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此一来,若是教师提出关于教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就会更好的参与进来,这样就可以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的时候,在新课开始之前,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呈现了一些民国时期特有的称呼以及衣着等,让学生对于近现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笔者给学生讲述了从笔者的父辈、祖辈那里听来的关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等,这样的话,笔者和学生的距离就无形中被拉近了,此时再开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认真的听笔者讲述知识,然后笔者再适当的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就会积极的回答笔者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大家在听见问题的时候都低下头不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放下自己的戒备心理,并且和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并真正在学习中认真的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课堂的诉求,让学生可以真正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究历史知识,这样才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顺利,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强,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更加积极的思考,这对于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聪聪.小议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08)
[2]赵玉英.论史料教学的科学性及真实性[J].继续教育研究.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