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占元
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河南 商丘)476600
摘要:历史知识中的部分内容对于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借助历史知识来进行班级管理,确保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遵守班级秩序,并和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班级管理;应用分析
历史知识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借助教学内容来进行班级管理,以确保自己的管理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借助历史观念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
历史中有很多的较好的历史观念可以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历史观念,来让班级中的气氛变得更加的热烈与平和,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历史上有“修身、治天下”的说法,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灌输这样的历史观念,即让学生可以意识到,此时学习的一些知识,可以让自身的品德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他们就会用这些观念来激励自己,此时教师再从历史知识中寻找一些关于相关的历史事件,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就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然后借助教学内容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实际上,在班级中,若是学生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堂上,那么课堂秩序自然就会变得更加的有序,从而为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当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得以形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也就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借助历史人物规范学生行为
历史书目中记录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着良好的德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些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并且真正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与认知,这样就可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用“林则徐”这个人物来开启新课的教学,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历史人物,来给学生讲述“一强热血”报国的事迹,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或者一个人形成远大的且坚定的志向,往往是从一朝一夕的学习与积累中得来的。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还可以在讲述古代历史的时候,给学生描述“司马迁”的相关事迹,让学生明白即便遭受挫折,也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善于抗争,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敢于和困难做斗争,这样才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这才是历史人物留给学生的宝贵经验,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人物的事迹,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或者一些较为出名的历史人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起来,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的反思,并且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进而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怀
当学生具备爱国情怀的时候,在课堂上他们会遵守秩序,并且认真的投入进来,且教师若是在此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这样就会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学习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一些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英勇奋战的一些人物,像是邓世昌以及林觉民等人,让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气节以及英勇战死呢?然后让学生明确,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以及他们英勇地精神,我国人民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也正是由于他们爱国爱人民,才会勇敢的牺牲自己来为祖国争取一线生机……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树立远大志向的意图。当然,教师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对于爱国的想法,从而让他们逐渐具备爱国情怀。当学生有了爱国情怀,那么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比较融洽,这是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的。
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在,教师可以挖掘历史知识中关于爱国情怀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言,让学生可以在发言的过程中,逐渐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历史知识来进行班级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历史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桂萍. 高中德育教学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 2017(13)
[2]邢翔.浅析历史德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为例[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