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胶州秧歌教学的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3期   作者:宋静
[导读] 胶州秧歌是我国山东的一种传统民俗歌舞

        宋静
        潍坊学院   261021
        摘要:胶州秧歌是我国山东的一种传统民俗歌舞,其中包含着山东人民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舞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胶州秧歌表演的过程中,时刻散发着山东人质朴的品德,并且将山东的民俗文化不断放大。为了让这种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有相关学者前往山东当地,对胶州秧歌进行学习,展开相应的科研活动,并且将胶州秧歌容纳进了当下的高校教学当中,成为艺术课中的独立的学科,为胶州秧歌带来了全新的传承的方式。本文将简述当下高校胶州秧歌教学的新模式,希望能够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全新的动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民俗文化
        引言:胶州秧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受到当地文化的渲染与熏陶,已然成为鲁南胶县一代较为流行的民建广场歌舞。胶州秧歌具备着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等特点,并且在舞蹈中,不同的舞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胶州秧歌中,男性舞者大多动作粗犷豪放,而女性舞者则妩媚柔韧。但是随着当下人们庆祝娱乐的方法逐渐增加,导致人们对胶州秧歌这种娱乐方式愈发轻视。但是在地方高校中,为了延续胶州秧歌,仍然拥有这大量热爱民俗文化的年轻人以及胶州秧歌的爱好者,而文化传承的重担则落在了他们身上。
        一、挖掘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而非民俗的传承[1]。在胶州秧歌的传承中,传承的是胶州秧歌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因此,想要让胶州秧歌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让学生完全了解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以及其蕴含的民俗文化。
        (一)齐国古风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在周朝,齐国建国之初,齐国为了加强国家军队的素质,在军队训练中加入了武技的训练[2]。而后,武技顺势演变成了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主要力量。齐国的武技也顺势成为了我国武术的源头,并且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胶州秧歌发源地在即墨等地,在胶州秧歌发源初期,这些地方都属于文化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而胶州秧歌也多为“文秧歌”。清同治四年(1864),楼子埠村有一胶州秧歌艺人,名为刘彩,在楼子埠村开班教学,广纳良徒,并将胶州秧歌班称之为“安锅”。民国九年,后屯村一位胶州秧歌的爱好者陈銮增,在土城村开始招生,而这位陈銮增,精通拳脚工夫,便在刘彩的“文秧歌”中,加入了一些武术的动作以及拳脚工夫,进一步提高了胶州秧歌的观赏性,并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但是,硬要说陈銮增的胶州秧歌是另成一派,是不合理的,但是又于刘彩的“文秧歌”有所不同,所以人们就将后来的陈銮增秧歌称之为“南路秧歌”,而刘彩的秧歌,则称之为“北路秧歌”。在民国初期,经过人与人之间的流传学习,将这两路秧歌融为一体,取长补短,便形成了当今的胶州秧歌。

而胶州秧歌中也展现出了“南路秧歌”与“北路秧歌”共同的文化特点,在舞蹈的过程中,尽显人重信义、性格刚直等品格,这也正是齐国古风在胶州秧歌上的体现,
        (二)齐鲁文化与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舞蹈
        艺术必将源于文化,只有通过文化的沉淀,以及发展,才能切实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艺术形式[3]。胶州秧歌通过三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山东素称“齐鲁文明之邦”,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正是山东人。而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是在此地出生。后人将两者的名字相结合,将儒学命名为“孔孟之道”。在儒学的思想当中,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思想在胶州秧歌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如胶州秧歌中的“小”动作,就是女子表现的羞涩、遮掩的神情形态,代表着封建礼教的熏染;“扇女”动作,时收时放,展现着含苞待放的感觉,这个动作呈现着我国传统文化中体贴、上敬下爱的良好品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翠花”动作,则是大大咧咧,显得那么爽快泼辣,代表着“婆婆”的微风,也代表了不畏艰辛的生活态度。胶州秧歌正是齐鲁儿女生活的描绘以及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将齐鲁儿女日常生活中的优良传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明确不同角色不同动作的情感表达
        在胶州秧歌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不同的角色也有相应的动作,不同的动作又代表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在胶州秧歌的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规范每个学生的舞蹈动作,还要让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出其应当展现的民俗文化以及山东人民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每个动作代表的内容以及每个动作应当承载的心理状态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胶州秧歌蕴含的民族文化。在胶州秧歌中拥有着不同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之间都有一套相对应的动作。而胶州秧歌课堂上主要学习的角色动作为“小曼”“扇女”以及“翠花”,这三个人物在舞蹈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三个角色都身体挺直,头部微含,两笔在体侧微夹两类的战力体态和“三道弯”的动作体态。在学生舞蹈时,教师就要将每个动作以及体态所代表的涵义告知学生,在学生切实了解不同动作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下,进行舞蹈。
        三、掌握胶州秧歌的音乐形式
        胶州秧歌是与音乐分不开的,人们随着音乐起舞,展现自然地体态美。因此,在胶州秧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尽量避免音乐的选择过度偏离胶州秧歌的文化底蕴。在选择音乐伴奏时,胶州秧歌通常选择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欢快的音乐伴奏。让舞蹈时的舞者由内而外的感受到快乐,并且将胶州秧歌的文化底蕴最大化展现出来。另外,胶州秧歌选用的音乐伴奏大多数都是对家乡的赞美以及家乡风土人情的赞美,让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肆意的展现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另外,在选择音乐伴奏时,也要尽量多元化,通过各个时期的优秀音乐,将胶州秧歌与音乐伴奏融合到一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真正意义上的让胶州秧歌得到传承,就必须要从胶州秧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出发,通过胶州秧歌的感染力,让人们爱上胶州秧歌,让年轻人更愿意投入道胶州秧歌的传承当中去。
        参考文献:
[1]黄瑞思.山东三大秧歌的舞台创作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曾婕,阳秀红.作为“精品”的普通高校舞蹈课程建设2016年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J].舞蹈,2017,01:18-21+25.

[3]郭敏.地方高等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呈现的联结关系[D].山东大学,2018.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胶州秧歌”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发展研究》
立项号:ZB201909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