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五中学561601
摘 要: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每个老师都会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积极的引导。而班主任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辅导者,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新时代教学改革后的新目标,能够进一步转换自身的角色,从以往课堂中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知识及素养培养的辅助者,以一种亦师亦友的身份来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民主管理;爱心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在新时代班主任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爱心教育的认可,而这一要求的提出,也能够把原来严格的教育转变为爱心教育,学生在接受老师爱意关怀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多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需要在班主任教师有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在转变以往严厉教学制度的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与期望,以一种朋友身份来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下文将针对如何转变班主任角色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教学策略。
一、 以民主型管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
一个班集体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与组织,班主任自身的思想道德面貌与人生观念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方面成长造成非常深刻的影响。任何实践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而在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也指引着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而这也造就了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在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服从于老师的各项任务及安排,而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开放性思维培养,这与现阶段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民主型的管理是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管理方向,在帮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管理的贯彻,不是要求老师放松对于学生的管理,而是以一种朋友的关系与学生相处。在问题的讨论与沟通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处于提问与回答的过程,而老师则对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引导。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民主意识与独立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想使得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需要班主任转变以往的管理角色,以一种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来促进班级整体发展。
二、 由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转变为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教学来说,教育观受制于人才观。
而对于人才的认识,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部分教育者认为,科学家和各行各业智力超群的杰出人物才能够被称为人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即使是其他行业的人,只要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坚持美好品德,那么也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都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但在现代社会全方面、快速度的发展下,仅仅是文化成绩的提高,并不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发展浪潮中。这也就需要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色。在关注成绩较高的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些对于学习不太擅长,但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别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对不同学生制定人才培养发展方案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以及家庭状况。另外不同的人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太相同的追求,在为学生制定相应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但无论怎样,学生们在未来发展社会中,要想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老师对于综合素质关注和培养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们的长久发展。
三、以爱心教育代替严格教育,良师益友促进角色转变
既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不仅追求学生的成绩,更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对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就应该做出不同的考量。在对学生综合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外,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见解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针对不同家庭环境及教学背景的学生,他们的这些能力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说家长应该以学生以交朋友的方式进行相处,通过做客学生家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具体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先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温暖,只有这样才能够以严格的要求来督促学生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爱心教育强调了老师对于学生所能够给予的关怀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下,努力实现教师所给予自己的目标与期望。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以外,还能够让爱心更多的温暖学生的困难与恐惧。
四、结束语
班主任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新课标教育改革后的新要求。班主任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只有进一步完善老师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和老师以朋友的关系来进行长期的相处,从而不断的找到适合新课标改革后进行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7(02):156.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