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兆远
扶沟县崔桥镇杨邱营小学 461314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以令全世界瞩目的速度飞速发展,当今中国正进行着历史性的重大变革,这一伟大变革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复苏。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当今的中国对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教育的主场在学校,教育的主角是学生,所以在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生的全范围发展成了主旋律,那么对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如何以新的视角,采取新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变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方式;
由于收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甚至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的错误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偏差,所导致的结果就会与培养全面人才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截然相反,特别在小学这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只有进行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才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全面发展。
一、目前对小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本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去评价学生的“好”与“坏”,既完全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把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了考试成绩上,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其他评价指标,另外,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更倾向地归结于所谓的“坏”学生,例如:面对学生文化课成绩不是很高,但是在体育或者文艺方面擅长的学生就会更倾向于于把这类学生与“好”学生相区别,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的,更不利于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二)评价方式过与片面
在大多数教学以及家长心中,对于小学生的评价就是考试,试卷的成绩就等于一名小学生的对面名片,这种以成绩为唯一导向的评价方式相比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就显得过于简单,过于单薄了,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很多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直观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隐性的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所以不能完全依靠一张试卷就对小学生进行最终评价。
二、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方法
(一)学校成绩是主导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必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学校依旧是他们的主战场,所以学校成绩对于小学生的评价一定是最为核心的,但是这个“成绩”不单纯是考试成绩,这个“成绩”是学生在学校的综合成绩,不仅包括考试成绩,同时也包括学生参加的如运动会,朗诵比赛这类学校集体活动的成绩,因为考试成绩可以体现出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远远不止这两项能力,无论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练就的耐力还是参加其他大型活动展现出的沉着和冷静,这都是一名小学生未来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品质。所以,这就要求学校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变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只有老师综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才能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做出准确把握。
(二)互相评价为支撑
通过观察一名小学生在学校考试或者大型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评价学生在学习领域的素质,但是人既然最为社会的一份子,就是有外部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别人,影响到社会这个有机体,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单纯地着眼于客观的成绩,也要通过了解别人眼里的他,别人口中的他来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因为这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关注评价的是一名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一名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地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生活评价做辅助
小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学习外,主要的时间是在家里的,所以想要科学并且准确地评价一名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就需要注意到学生离开学校,回到家中的表现。全面发展中的“全面”的定义域绝对不是仅限于学校,而是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所以学生离开学校回到家中的表现也是评价小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老师就应该注重和学生家长的相互沟通,不仅准确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也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表现,真正做到“家校联动”,因为学生在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以及做事方式等直接反映的是一名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水平,例如:对待父母是否礼貌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的培养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也就是对教育提成了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教育事业一线阵地的学校和,作为教学事业急先锋的老师就必须要以全面的教育评价方式评价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全面的评价方式才会指引学生全面的发展,才会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
[2]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