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林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 405200
摘要:按照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山地生态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本文基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实践经验,期望探索出可持续生态发展型的山区产业扶贫路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贫困地区 生态产业 脱贫攻坚 对策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攻坚的根本出路。”深度贫困地区一般地处山地,具有独特的山地优势,因此,可以本着“山地农业、山地旅游”为主导,充分依托农村本地资源,突出特色产业支撑,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确保每村都有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山地特色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山地生态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在山地生态产业扶贫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各地党委政府下大力气致力于产业脱贫,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仍需进一步解决,才能真正使生态产业扶贫发挥更大的效率。
(一)基础设施及配套不够完善。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面对广博的农村大地,要使所有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跟上时代步伐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对电商扶贫做了详细部署,地方政府也在力促农村电商发展,帮助当地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以及帮助贫困户降低生产资料、生活品等购买成本等,但由于农村地广人稀,投入不足等原因,农村互联网覆盖、交通和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为农村生态产品进行电子销售提供坚实保障。
(二)思想认识和理解不够充分。一是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颇,认为生态产业扶贫就是给贫困户发几只鸡或者种几棵树苗就是生态产业扶贫。二是贫困户对生态产业扶贫的不认可。生态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有些长期的产业项目更是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同时由于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很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因没有见到利润,一般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拒绝参与,需要扶贫干部等工作人员不断动员才能接受,这也是生态产业扶贫在各地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构及规模不够合理。一是在山地生态产业培育和项目的引进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雷同,多数集中在种植业上,体现农业风光、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品牌产业不足。二是各地的特色生态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品质也参差不齐;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来看,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和鲜活产品出售较多,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其增值空间没有充分挖掘。
(四)现有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足。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扶贫生态产业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企业普遍规模小,注册资金不足,对贫困户的扶持和带动力不足。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不高,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推广和市场服务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山地生态产业扶贫的对策思考
(一)抓基层党建引领
一是充分认识生态产业扶贫的政治地位,明确生态产业扶贫既是经济需要更是政治需要,因此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扶贫脱贫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当履职,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二是严格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党建+产业的理念,将生态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依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发挥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用,探索建立以村干部或致富带头人带领乡村党员、村民、贫困户自愿主动参与的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引产业、扩规模、建基地,形成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股份、人人能分红的山地生态产业发展局势,进而凝聚共识,提高生态产业扶贫发展站位。
(二)补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继续推进交通网络建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有效支撑,只有夯实交通基础建设,才能有效促进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要把交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切实加大贫困村交通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贫困村组对外通道建设,完善贫困村组内部网状型交通设施,为生态产业扶贫搭建良好的交通网络。二是要加强贫困村组的水电工程设施建设以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保障体系。三是加快贫困村组信息通讯网络建设。不断改造升级贫困村组农网、推进光纤网络或无线网络全覆盖、降低贫困群众信息资费、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生态产业产品销售保驾护航。
(三)提生态产品品质
一是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按照生态产业合作共赢的要求,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本着利益普惠原则,加大农技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户沟通协作,既注重避免产业的雷同发展又加强技术指导,齐抓共管提升产品品质,发展产业带贫减贫。二是保障生态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如蔬菜和水果的生长过程中严控农药化肥,为广大消费者以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四)促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延长生态产业链。在农业生态产品原生态销售的基础上,促进深加工和精加工,综合利用,尽可能增加生态产品附加值;同时,不断推进生态产业与当地旅游业、教育事业、以及文化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一产接二产连三产,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给贫困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贫困人口创收脱贫。二是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村生态产业产品的生产、监管和销售等过程中,实现互联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五)育新型职业农民
山地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保证,这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贫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农业产品的种植技术,更不懂现代信息技术销售方法,因此,要保障生态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需要继续强化贫困人口的教育。帮扶责任人、扶贫干部以及村“两委”人员要走村入户,充分了解贫困人口受教育情况,有的放矢开展教育培训。一是通过电视网络以及院坝会等形式将涉及到的山地生态产业相关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传递给群众;二是组织专家、农技人员进行田间地头宣传指导,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更多的种养殖技术;三是通过进村办班、农民夜校等平台,组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将贫困人口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为生态产业扶贫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尹子安坚持党建引领创新产业扶贫的吉安县路径 县乡论坛
[2]李鹏龙 伏牛山区中河南片区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扶贫路径的思考 决策探索 2018年24期
[3]袁树卓 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对产业扶贫的发展启示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1期
作者简介:安小林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及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