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静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第二中心幼儿园 214174
【摘要】
童话故事是幼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童话剧是孩子们乐于观看的剧目之一,童话剧表演则是让幼儿以演绎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自身情感、提升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依据“发展适宜性实践课程”中的四大核心理念: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教师教学有效性,展开切实的童话剧特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保障童话剧特色课程的实施与发展,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能力发展。
【关键字】
发展适宜性 童话剧 幼儿 课程
童话故事是幼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童话剧是孩子们乐于观看的剧目之一,童话剧表演则是让幼儿以演绎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自身情感、提升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由此,我们展开《幼儿园发展适宜性童话剧特色课程实施原则和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实践,并依据“发展适宜性实践课程”中的四大核心理念——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教师教学有效性,展开切实的童话剧特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
一、依据年龄和社会文化适宜性,形成适宜的童话剧主题。
首先根据小班初期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独占意识强;其次根据现在正处于独生子女向二孩甚至多孩情况过渡的社会发展状态,虽然家中不是独子,但还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迫切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懂得友爱、乐于分享的品质。《快乐的小蚂蚁》这个故事,正是讲述了小蚂蚁在下雨的时候想办法用树叶当伞,并且帮助其他动物的故事情节,既有趣又蕴含了关爱、分享等美德。为此,我们以蚂蚁为切人点,以童话剧为载体,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当下的社会文化性,设计生成了《快乐的小蚂蚁》这一童话剧主题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内容如:科学《认识小蚂蚁 》、语言《快乐的小蚂蚁》、音乐《蚂蚁搬豆》等,引导孩子了解、探索并获得相关蚂蚁的许多信息,从而学会关爱和分享!
二、关注个体适宜性,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表演环境。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我们应该创设适宜的表演环境,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允许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从而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表演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区域,他们尤其对里面投放的材料感兴趣,每次进去就穿穿服装、戴戴头饰,装扮装扮,甚是热闹。然而他们对角色表演的表现力却显得很是单薄。通过观察究其原因,还是孩子由于年龄、经验、能力的局限,对角色台词掌握不够,缺少角色表现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演技能,以及投放的材料缺少“挑战性”“探索性”。由此,我们在加强幼儿表演技能的指导的同时,进一步重设环境、投放有层次的材料,从而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有所发展。
1、提供丰富的半成品表演服装、道具,充分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例如:在投放角色挂牌的时候,我们提供了“成品”挂牌和“留空”挂牌,如穿着不同颜色服装的“玛丽”和穿着留白服装的“玛丽”,孩子可以自取喜欢的挂牌直接进行表演,也可以给“玛丽”穿上喜欢的服装再进行表演。还有在表演“小红帽”故事时,我们提供了角色挂牌的同时也提供了头巾、箩筐、吸管、彩纸等材料,让幼儿根据需要进行角色装扮后更加投入表演。
2、提供相关的童话剧表演视频,通过学习角色对话的台词、动作和表情等帮助幼儿了解、提高表演技能。
3、营造宽松、自主的游戏氛围,教师在重点观察中给与适时指导。
如幼儿学习环保童话故事《我们的好朋友》后在表演区的系列活动:
第一次观察记录:( 2019年12月2日)
荣先把自己的区角牌挂在了表演区,然后脱了鞋子走到垫子上。她翻着衣架上的表演服,翻了一会儿,拿出一件黄色服装,把脚伸进去,手伸进去穿上身,自己够不着拉链,就叫老师帮她拉好拉链。接着她在箩筐里面找,找到一个小鸟头饰戴在了头上。荣一会儿摸摸头上的帽子头饰,张着手臂、左右摇晃走路;一会儿上下摆动手臂跑来跑去作小鸟飞。看到多来到表演区,荣拉着他去翻找衣架,对他说:“你穿大树的衣服吧!”。最后拿了一件绿色服装帮多一起穿在了身上。
第二次观察记录:(2019年12月6日)
荣和伊拉着手来到了表演区,她们脱了鞋直奔表演服装处。荣说:“我是小鸟,你当大树吧!”伊说:“那好吧。”两人互相帮着穿好了服装,戴了头饰,大树头饰戴不稳,荣给伊一个草帽,说:“你就戴这个吧。”两人面对面站着,荣(小鸟)双手放身体两边站直了说:“是谁破坏了我的家?嗯嗯嗯,没有家了,我怎么办呢?”伊(大树)说:“是坏人砍掉了我的树枝,我受伤了,你的鸟窝也弄坏了。”伊边说边用手指着身体的斜前方。荣说:“我的家没有了,我要去找我的家,谁来帮帮我?”伊说:“我们一起想办法。
”荣说:“走,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吧!”
第三次观察记录:(2019年12月10日)
荣和伊已经穿好小鸟、大树的服装、戴好头饰,荣推着伊到场地一边,嘴里说着:“大树倒下了,你蹲在地上。”伊(大树)就张开了双手蹲下来。荣(小鸟)走到另一边,展开手臂,摆动手臂作鸟飞状边走边说:“回家喽!我回家喽!咦,我的家呢?”伊(大树)挥挥手说:“小鸟,你的家被破坏了!”荣张大嘴巴,展开双手说:“是谁破坏了我的家?嗯嗯嗯,没有家了,我怎么办呢?”一边用双手来回擦自己的眼睛。伊用手指着另一边说:“是坏人砍掉了我的树枝,我受伤了,你的鸟窝也弄坏了。”荣说:“我要去找我的家。谁来帮帮我呢?”伊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荣说:“走,我们到前面去看看吧!”说着去拉伊的双手一起走。
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幼儿荣在丰富的道具辅助下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对表演区游戏充满兴趣和表演活力,喜欢用角色代表动作表现自己。但是她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对话没有掌握,甚至只是一味扮演“小鸟飞”,而忘了“小鸟找不到家了”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之后教师在参与游戏中充当某个角色和幼儿一起玩。帮助该幼儿明确角色意识,区分不同角色及其表演特点。表演中幼儿逐步掌握角色对话,还能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表现出伤心、难过的情绪,但是还缺乏肢体动作的表现力。于是教师通过示范、演示,鼓励幼儿用夸张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角色的表演。该儿童角色表演意识明显增强,能熟练讲述小鸟的对话,并且会用哭泣的表情、着急甩手的肢体动作等表现角色特点。她与合作扮演的角色也能进行互动,不仅按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对话,还会用动作加入互动表演。
三、着力教学有效性,促进幼儿的故事表演能力。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通过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运用一些表演技能(语言、动作、表情)来再现童话作品的内容,他们也能从中获得表演游戏的满足和快乐。
1、在日常生活中激发故事表演兴趣。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因此,我们就利用谈话活动、图书区游戏时间或午睡前给孩子们讲故事,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听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对话重复且旁白较少的故事。如:《三只羊》、《小兔乖乖》、《小猪盖房子》、《拔萝卜》……这些故事孩子们都是百听不厌的。在家长会上、家长QQ群和家委会会议中,我们也对班级故事表演特色活动进行了宣传,鼓励家长积极带着孩子参与到故事表演中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由于小班家长从没有接触过此类表演活动,于是我们又将以往的故事表演的视频发到了班级QQ群里,让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模仿、学习表演,以此来激发大家学习故事表演的兴趣,当然我们也鼓励家长们将自己看到的好的表演视频发上去,和全班一起分享,进一步调动了家长、幼儿尝试故事表演的积极性。
2、在“妈妈老师讲故事”活动中创新故事表演台词。
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想象力、思考能力、培养亲子感情,好处多多。一个故事由一百个人阅读,就会有一百种解释,也就会有一百种故事表演。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妈妈老师讲故事”活动,希望通过此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感知和启发,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演能力。活动中,虽然选择了两个比较老套的故事——《三只羊》和《小猪盖房子》,但是里边的好多台词却是家长们通过一次次的推敲而推陈出新的。如《三只羊》中的大灰狼,估计之前这狼是爸爸演的,因而出场时的台词是:“我是一只大灰狼,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谁说撒谎是我的专长,我才不干那些勾当……”。可这次我们是美女妈妈表演,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势,这位妈妈最终将出场台词改成了:“我是红太狼,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嫁给了灰太狼,真是倒霉,还需要我自己来抓羊,哼……”再如:《小猪盖房子》中,为了更符合现在孩子的“生活”口味,我们的大灰狼每一次敲门的台词也都进行了创新,第一次来到草房前她是刮起了一阵“龙卷风”,还打了个大“喷嚏”,第二次敲门时叫两只小猪为“双层汉堡”,被小白猪泼冷水后,台词更是幽默道:“哎呀呀!泼我水!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发型不能乱。”……显然后者的台词更受小班孩子的喜欢。故事台词在妈妈们不同的思维中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她们更能结合自己孩子在生活中的喜好来进行创新表演,也给了幼儿更为丰富的进行故事表演的经验铺垫。
3、在“歌曲元素”中丰富故事表演情境。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在指导他们进行故事表演时绝不能进行枯燥的练习。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发现,小班孩子对故事《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表演情有独钟,几乎每次表演这些故事都反响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这些故事中反复出现了脍炙人口的歌谣,看来用音乐来支持故事表演,更能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找到原因后,我们将故事内容重新进行改编,加入歌曲元素,以便更适合小班幼儿表演。如故事《三只羊》,为了增添趣味性,在三只羊出场时,我们将韩国歌曲《三只熊》中的歌词进行改编。“有三只羊呀住在一起,大羊、中羊和小羊……”。在故事《三只小猪》中,出场时我们也加入了儿童歌曲《小猪睡觉》,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登台亮相,从而一下子让其进入故事角色,更使得原本单调的情景一下子活跃起来。运用歌曲元素让孩子们在表演时更加地投入,积极性也更高了。
我们开展“发展适宜性童话剧特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而抓住“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社会文化适宜性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四个核心要素,即保障了童话剧特色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也就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