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华忠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中心小学 311266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而言,短短的一周2-3节科学课,单是课堂上的教学无法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班级文化是指一种体现一个班级个性的文化,体现了班级的特色和生命力。它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指一个班的教室环境布置,“软文化” 指的是班级制度、班级风气、班级特色,这些需要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来建设。笔者努力建设一个具有科学特色的班级文化,在教室布置,在教室里科学课堂教学(近一年学校综合楼拆建,唯一的实验室停用,科学课只能在教室里教学),在课余的科学观察活动,对科学教育与班级文化的整合,做以下四方面尝试。
一、搭建生物绿角 感受鲜活的生命力量
小学科学课程要让孩子们接触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虽然我校处在农村,但大多孩子,很少到野外玩耍,不是在家做作业,就是在电视电脑边,实际上离大自然很远。在科学课上学生对于常见的动植物认识的非常少,亦没有种植饲养经验。为此,结合班级美化,笔者在教室里按不同区域搭建生物绿角。
(一)生物绿角的区域设置:
教室前面的植物盆栽区 :教室前门对面角落放置的是书柜,书柜旁一张长课桌,作为放置盆栽植物的区域。主要是学生从家里分植来的一些盆栽,有文竹、吊兰、朱顶红、万年青、石莲花、仙人球等。
窗台的个性种植实验区 :教室两侧窗台放置学生自己喜欢种植的小草本花卉。有时也放置小组实验的植物。如蚕豆发芽实验、根、茎作用实验,种子发芽生长对比实验、蚯蚓生长环境实验等。
教室后面的生态养殖区: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放置学生的生态瓶。有小鱼缸,有大油壶、塑料杯、纸盒等做的生态瓶和饲养瓶。饲养金鱼、蜗牛、蚕、小鱼、螺蛳等动物,种植金鱼藻、浮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教室外走廊种植实验区:教室外面走廊靠里边放置学生长期种植的植物。如瓶栽的凤仙花、绿豆等。也可以放到窗台上,如绿豆发芽时放在窗台上, 到生长、长大后就移到走廊上,或移到学校的花坛中。
(二)教室生物绿角的应用
生物角的设置,使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中生命世界的一个场地,学生能更加近距离的亲近花草鱼虫。
1、科学课堂的应用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共有八个单元,内容十分丰富,很多课都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生物角开展活动。例如三下教学,我们用塑料瓶栽的方法种植凤仙花,把每个小组的凤仙花放到走廊上种植养护,同时在教室后面的桌上设置养蚕基地,课堂上这两个单元交叉教学,从四月份一直到五月份结束,在课堂上学生见到了生命的萌发,幼苗出土,新叶生长,直到凤仙花的开花结果,种子的成熟弹射。见到了蚕卵的孵化,幼蚕蜕皮长大,结茧成蛹,羽化成蛾,蚕蛾产卵繁育后代这整个生命周期。一起共同种养,就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还有种子发芽对比实验、蚯蚓与环境的对比实验、生态瓶制作和观察等都可以在教室里生物角中进行。
2、课堂外的延伸活动 在一些动植物的观察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在教室里继续种养,把活动持续下去。如观察蜗牛后,我们把蜗牛用一个大口瓶饲养起来,下面放半瓶的泥土,定期给喂食,适时淋些水,保持泥土的湿润,蜗牛融入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中,“看,蜗牛在吃纸!”“我帮蜗牛测跑步成绩,它一分钟能前进6厘米。”“我发现蜗牛在泥土里冬眠。”……孩子们探究到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还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还有蚕豆发芽过后的种植,鲜花观察后的水养实验等,这些都是科学课堂外精彩的延伸。
3.学生个性种养活动 除了跟科学课堂相关的种养外,学生自己带来盆栽和小动物,自发开展种养活动。仙人球让孩子们感受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蝌蚪的养殖认识了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石莲花烂根而死,在悲伤的眼泪中体会种养更需要科学性。在合作养护中,我们一起欣赏了鲜活的生命,缓解了学习的压力,享受了生物带来的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洗礼。
二、建立科学书架 阅读丰富的科学文化
教室前门对面的角落,放着一个童书书柜和一个科学书架。学生科学的学习少不了阅读,笔者从家中拿来许多科普书籍,又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充实大书柜,笔者和学生订的一些少儿科普杂志就放在书架上,学生随时可以翻阅。书籍杂志有:
.png)
小学科学,到了五六年级,需要学生会搜集整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每一单元有单元总结课,让学生整理已知的知识,收集更多信息,处理加工整合。如《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通过阅读科学书籍,孩子们从《菌儿自传》中知道细菌与人类的微妙关系,从《可怕的科学》中知道各种微生物的奇妙世界,从《小诺贝尔》等杂志中知道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人类的疫苗控制……开展读书报告会,大家一起交流收集来的微小世界。还有烟花资料收集,制作桥的名片,制作月球资料卡等活动,促使孩子们查阅科学书籍,又通过好书推荐,经典轮流读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这样,学生渐渐地养成了能静下心来查找资料,并且喜爱阅读,学会用搜集整理资料来研究科学。
三、创设才艺展区 体验多姿的科学情趣
教室的后墙,有一块黑板和两块布帖,这里展示着学生的科学类的才艺作品,展出的有科学资料图片、科学小报、科学绘画文、树叶画、生物标本、科技小制作等。
1、科学资料、科学图片。结合当下的热点科学话题,布置学生搜集剪拼、制作一些科学资料图片,如世博会时的场馆资料图片,杭州申请自然遗产的资料介绍,学校环保月节水、低碳图片资料等。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制作后的展示,如桥的名片,月球资料卡,学校植物、动物名片等。学生可以用电脑搜集整理制作,也可以制成剪贴画片。
2、科学小报、科学绘画文。科学小报是学生以一个主题,编辑内容,图文并茂的手抄纸报。主题可以是自然观察日记,如“听听秋的声音”、“冬天校园里的生物”等,在开展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后,学生完成一份“冬天校园里的生物”为主题的小报,来展示自己活动后的收获。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微小世界”、“太阳系”、“环保小报”等。科学绘画文的文章是学生原创的科学小文章,根据文本内容,小作者再配以手描画,这样以画配文,好似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科学画报,格外美丽。
3、树叶画、标本。在科学课上观察好植物的叶、花和一些植物如酢浆草、狗尾草后,笔者指导学生把它们压制起来,等除去水分成型后制树叶画,或制成标本,有不同叶形标本,有花的构造标本,有整株草本的压制标本,外面塑封保存。还有学生自己捡来的岩石、矿物标本在后面的墙报上展出评比,这些标本还方便地应用于以后的科学教学。
4、科技小制作。教室后墙边的一张桌子,用来展出孩子们的科技小制作。科学课堂上有很多制作活动,如四上电单元的红绿灯制作;五上有生态瓶、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小赛车的制作;五下有保温杯、太阳钟、水钟、一分钟计时器的制作;六上有小杠秤、框架、纸桥、强力电磁铁的制作;六下有晶体的制作。学生把科学课中无法完成的制作活动延续到课外,通过充足的准备,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尝试制作,规定时间制作比赛,再评比发奖,展示优秀作品。除科学课本上的制作活动外,我们还开展其它制作主题,如废旧用品制作,模型制作等。
通过后墙的展示,学生动手做,体验成功的乐趣,就有着继续绘制、创作,继续完善的动力。
四、书写科学味道 获取丰盛的科学成果
在教室前面的墙上有一个公告栏,用来张贴班级中的一些活动信息,有科学杂志征集约稿的主题,有各种级别的科学活动和写作比赛等信息。有了科学书籍增加了学生科学的知识和理论,种植、养殖、制作等科学活动增添了学生喜爱科学的兴趣,怎样形成更浓厚的班级科学特色文化呢,笔者觉得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所思所悟记录下来,于是设立公告栏,具体有:
1、每日一记。每日一记和语文老师的日记整合起来,可以写观察日记,观察记录身边的动植物的变化和发现,特别是教室里的,笔者和学生每天早自习前总是第一时间观察,小组选择自己的观察对象,交流询问记录,就成了每日一记。字数不限,几十个、几百个字,有发现有感悟就写。也可以记录科学活动,如制作、实验等。
2、每周一活动。每周的活动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确定一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由学生按小组申报,教师审核,在公告栏刊登,全班学生确认后准备,在科学课、少先队活动课上开展,亦或两三节课联合。活动的主题就可为每日一记的内容,也可同每学期一研究主题结合。
3、每月一想象主题。这是与杂志社的整合活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每月有一个想象主题向学生征稿,笔者月初在班级公告栏中登出,向学生征集,选择一个时间学生们展开讨论,笔者同时讲述一些与之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月末结题。也可以写作想象文章,《小探索者》杂志每期征稿,或是科学金点子,《小诺贝尔》和《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需要此类型的稿件。
3、每学期一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指的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告。在期初,笔者让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可以2-3人小组合作,制定研究计划方案,随时可以结题。可以是观察日记、制作实验、调查活动等。可以与每日一记结合,在每周一活动中开展活动,再后续展开,到一个周期后整理讨论结题。如《蜗牛观察日记》等自然观察;《有趣的摩擦力》等探究实验;《学生饮用水瓶的调查》等调查文章。研究主题作为科学课观察和实验的一个评定成绩,只要能认真完成,就能得到优秀。研究主题可以与少儿科普杂志的一些征稿栏目相结合,如《少儿科技》杂志的“我的探索之旅”,《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的“我的科学探究”,《小诺贝尔》杂志的“综合实践活动”等栏目,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相关的主题完成后投稿。当学生在科学书架上发现有自己或同学文章发表时,那完成主题研究的动力就更足了。于是频频有学生的科学小文章发表,这一届学生就有18个同学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共计五十多人次。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成长的主空间。我们把教室文化建设和科学课程整合,做了以上的尝试,使科学真正来到学生身边,并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然,作为科学的探究,科学味的班级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如生态瓶中的生物可以尝试更多种,真正能体现一个完整的小型生态系统;教室生物绿角的科学布置;教室植物的养植与采光的影响等。笔者和学生们在继续探究。
作者:俞华忠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中心小学教师
邮编:311266 电子邮箱:4453405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