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樾 陈璐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艺术类高职院校,近年来也加入了高职院校体系改革,学院提出开展“教、工、学”模式: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模式、日本“企业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而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借鉴与发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通用的经典模式,今天的分析围绕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展示设计专业课程进行。
关键词:高职教育、展示设计、教、工、学一体、课程体系
展示设计专业作为伴随着文化产业兴起而发展出的分类设计专业,专业主要范畴围绕着:商业空间展示设计、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文化空间展示设计,几个领域设计类别叠加、又各有分区;本院展示设计专业的基础学习首先是对展示空间设计涉及到的展具及相关展务进行制作与摆场设计,后续综合类设计也必须由教师与学生参与实际制作,所以本专业学习适合探讨专业课程“教工一体”的模式建立。
一,现有课程体系分析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艺术类高职院校, 有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现细分析展示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均在校完成,综合实践课程部分在校部分在企完成;
1,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基础设计构成课、设计软件课构成,均在教室完成,涉及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教学过程中偏重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中结合实践作业,最终教学效果可达到基础的设计构成体系学习。
2,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主要以学习设计展示空间的设计方式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组成,课程过程中通过空间软件进行设计与建模,同时也必须亲手搭建展具与模型,课程过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实际设计的基础一般都复刻现有空间模型,然后再在空间内建造或搭建第二空间,所以展示空间设计是空间设计的“次空间”设计创造。且大多实践项目的创造完成,空间效果是需要现场完成(且空间时效性一般较短,所以所涉及到的展具大多活动可拆卸)所以展示设计空间类课程必须与实践结合,且展示空间效果与设计者的现场施工能力有很强的关系。
而展示空间设计效果既是空间设计效果的体现,更是可以立马验证的产品(是否可以快速吸引到特定的客户,是展示空间设计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核心专业课作为实践类课程放到了课程学习的中间位置。
3,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组成为核心课程后的深化设计类课程,主要在大三年级完成,一部分课程如:毕业设计的综合展示空间设计在校内完成,一部分课程如顶岗实习,在校外企业完成。
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专业课程设计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实践课程类作为中间过渡课程衔接后续的综合类设计课程,综合类课程效用为学生就业的实习演练。整个课程设计中规中矩而皆有兼顾,能完成合理的艺术类高职专业学习;但想达到“教、工、学”模式成功建立,现有的课程体系实践类课程未免太过单薄。所以在此课程体系下展示设计专业教研室以“教、工、学”模式,结合专业现状以专业核心课程部分提出了“产、教、研”模式。
二,对本专业现有“产、教、研”成果分析
近年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展示设计专业建立专业工作室;专业工作室的建设提出“产、教、研”模式:依托项目平台,明确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准确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在项目中教学,在项目中教研。
工作室课程带入企业实际项目从几个方面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1,理论指导:立足于设计中心理论,项目设计围绕经典理论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理论转化能力;
2,对接国际:与国际文化基金设计师建立联系,部分课程中并肩国外优秀青年设计师,共同担负教学目标,在课中让学生直观了解国外设计理念,间接学习国外部分先进技艺;
3,教学与企业产出齐头并进,课程中直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核心设计团队,参与项目设计,优异者可驻留工作室,加入工作室企业团队;
4,项目成果积极参与优质展览,与国家推进的社科文创事业建立链接;
根据工作室现行“产、教、研”活动,可以看出:
1,理论为中心的企业项目设计,课程完结时均做项目成果分析。可以保证“教与学”的顺利实施,不偏离项目做“教学”的初始目的,让学生经历: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过程。
2,师生与国外设计师共同完成项目(如图1),可以最直观的感受与参与国际通用设计过程为学生学习打开视野,提高设计水准,提升学生的设计自信心,未来就业可以更好的融入岗位团队。
3,建立课内选拔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参与对外企业设计模式,实际参与制作展示模具(如图2)。实现课中提炼“精品课”。且每一次课内选拔都是重新选拔,不仅激励学生技能提高,也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综合职业技能的建设。
.png)
4,项目成果参加优质展览,对于教师工作室方面与时俱进链接社科文创事业,与设计发展建立反馈,自身反向学习,对学生方面可以为就业砝码添重量。
专业工作室对展示设计专业近三年活动做了数据综合统计结果可见图表1:
.png)
图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三年的发展,专业工作室项目承接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核心设计团队的机会增加,学生对口就业率稳步增加,初步实现了:依托项目平台,明确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准确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三,模式建立的不足与提出解决方法
在初步建立“教、工、学”模式的同时 ,我们也明显的看到现有的模式只是对“教、工、学”提出了一个应用实践的分支,达到了初步实践而初具成果,但是解决职业教育与工作实际实际相结合的关系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为例:
1,教学设计范畴学科本位的痕迹比重大,艺术设计类基础课占比较多,展示设计类实践课占比较小;
2,理论与实践结合甚微,在专业核心课之前,几乎没有可以很好实践的课程与核心课链接;
3,上完专业核心课之后课内选拔结束,后续没有更好的课程参与机会。
对此本文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改革展示设计专业艺术类基础课程,在基础构成课时就可以区别其他专业,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均可给出设计任务引导设计小型展具;在核心基础课之前带入空间设计概念(可以每个课程贯穿一个空间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展示空间设计之前,就可以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综合课程可结合学院实际建设继续“产教联合”推行课内选拔模式,保证学生持续的内在学习动力。
综述:我们知道“教、工、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落地高职院校实现是有时间差的,如在沿海城市企业发展蓬勃,对应地区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进就比较顺利,体系建立也比较成熟。而本院展示设计专业的“教、工、学”课程体系建立还在受限于地区区域发展,学院基础教学设施发展,所以虽然有了初步探索,后续还需专业内部努力不断推进,以及学院及相关企业的持续发展及支持。
参考文献:
王德山、邵剑平、徐汇音、李洁.《构建高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2.0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樾(1988.11.15),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讲师,艺术学硕士,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第二作者:陈璐(1982.7.29),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讲师,设计艺术学硕士,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基金项目: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基于实践性的高职展示设计课程“工学一体”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7yjg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