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3期   作者:闫妮娜
[导读]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
        闫妮娜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710000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交错在一起的充满矛盾的时期,此时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内心世界活跃,但很多家长还未意识到,思想上还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平等独立的要求还不能够充分尊重。因此,本篇文章主要结合现阶段高中生学生发展的特点,探讨一下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和孩子沟通,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高中 家长 孩子 沟通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天一个心理专家去了,他不问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心理医生正是根据对方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方式,打破了患者心中的坚冰,走进了对方心里,为进一步沟通打好了基础。虽然这里讲的是心理医生与精神病人之间的故事,但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何尝不存在着沟通上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教育子女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子女的效果。而班主任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上则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家长通往孩子心灵之间的桥梁。那么,如何架起这座桥梁在班主任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以下两个案例,简单阐述一下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和孩子沟通:
        今年很荣幸的担当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心里想着这些孩子都是初中各校的佼佼者,但是没想到的是,期中考试还没到,我班竟有一名男生离家出走。周日晚自习的铃声就要响了,可是我班马某同学还没有来。于是我就给家长打了个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告诉我,孩子已经于周六下午离家出走,还未归家呢。带着焦急与不解,我约家长到学校面谈一下。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是家长不愿意给孩子50元钱,孩子负气出走的。后来我了解到这50元钱是孩子向别人借的,花46元买了两本书,所以才向家长索要的。但是由于孩子之前有较为严重的网瘾,令家长非常失望。这次家长以为又是为上网要钱,拒绝给孩子钱,也不相信他的解释,于是就有了离家出走的结果。在找孩子的过程中我与家长有较多的接触,发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问题主要是沟通问题。马某同学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严父,每当儿子犯错时,他都采用非常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肉体上的打骂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采用类似清理粪坑的体力劳动来教育孩子。父亲的本意是好的,想让孩子来体验生活的不易,但是这些极端的方式都是在呵斥和打骂中进行的,孩子更多的是恐惧和害怕,直到最后发展成为不辞而别的逃避。

与家长的谈话中我提的最多就是,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要相信孩子的话,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在这样的谈话氛围下,才可能有沟通,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找到孩子后,我又与家长沟通过多次,我发现家长的态度的确有了些变化,尤其是几次当着孩子的面,我们三人沟通非常顺畅,家长也终于了解到了孩子的心里话。这场离家出走的风波虽然已经平息了很久,但是我依然和家长经常联系,就孩子的情况互相沟通分析,现在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个事情的经历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要帮家长与孩子沟通,做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班还有一名男生,家在城区内,在校是个开朗活泼的阳光男孩,有时候他的表现甚至都有些过头,我都需要给他提醒要收敛一些。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外向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却是个不爱说话的内向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是了解的,因而主动和我联系。孩子从不愿和父母谈论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也很少有其它方面的沟通,家长特别希望班主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件事情,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的文体委员,因此有很多机会和他接触。每次我都是先和他谈班内的事情,然后谈一点他的私人事情,慢慢的我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很多他家的具体情况。这个孩子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与爷爷奶奶更亲近,而这学期他爷爷不幸发病突然离世,这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打击,在家更加沉默寡言,不愿与人沟通了。了解到这些详细的信息后,我约见了家长,把这些都告诉了他们。并且告诉他们不要急于改变现状,应该慢慢来,采用迂回方式。孩子喜欢篮球,喜欢运动。我就建议家长从这里入手,陪孩子看场球赛,和孩子聊聊球星,说说他在学校打球的经历。慢慢的家长与孩子有了共同话题,也可以从篮球谈到其它的校园生活了。家长打来电话说,现在情况好多了,每回在家她有意无意的提起学校的事情,孩子都愿意多多少少说几句,再不总是回答没什么。我还建议家长不要太刻意的询问,像拉家常,闲聊式的方法更能让孩子放松警惕,敞开心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感觉到,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交错在一起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如何让学生顺利平稳地度过这一关键期,对老师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很多家长还未意识到,思想上还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平等独立的要求还不能够充分尊重,这就是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代沟”的原因所在。当孩子与家长产生矛盾时,老师就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帮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首先,帮助家长做到沟通的三个原则:第一步: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步: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都是有道理的。第三步:建议。对于有些符合道理的事情,孩子并不一定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除了帮家长出主意,班主任更要与学生平等地坐下来谈心,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循循善诱的给他们讲道理,解开他们的心理疙瘩,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与父母的矛盾,帮助他们与父母进行沟通,从而化解矛盾,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专著】.2010
2.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