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人才。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价值引领,探讨有效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式。确立价值立意,设置历史情境,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思维拓展中渗透价值观。
【关键词】 价值观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尤其在教育领域,国家大力倡导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历史学科由于其“以史为鉴、教化育人”的功能,成为高中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阵地,这在高中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充分的体现。2017版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明确了历史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1必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因此,如何落实价值观教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高中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价值观教育往往浮于表面。落实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只在一课之开头、结尾点明价值观,且通常是生硬的说教,不仅没有做到价值观渗透,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来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渗透方法。
一、以价值立意确立教学主题
教师们应该注意一点,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生硬地说教,而是价值观渗透教学,是要在价值观引领下去组织教学。所谓价值观引领,首先就需要教师去构思一课的价值立意,并以价值立意串联起一课之主要内容,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导向,尤其是对当今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主题式教学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确立价值观主题?如何进行主题式教学?就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言,可以从新课标入手来构思。新课标对本课的内容的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从新课标要求看,本课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国人的觉醒,由此承担救国大任,进而在探索过程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救国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对五四精神的倡导,最终笔者选择了以“探索救国之路——青年的觉醒与担当”为本课的主题,意在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担当。
主题式教学是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探究主题有机结合,以主题来构建本课的主线。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课的内容,笔者将本课设置为“时代之呼唤——思想之觉醒——国人之选择”三个教学环节。“时代之呼唤”环节通过时间坐标与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感悟新文化运动以思想救国的必要性。“思想之觉醒”环节通过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解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新思想以及对新青年的期望。“国人之选择”环节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其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此三个教学环节既串联起了本课的主要线索,也将“爱国意识”到“责任担当”再到“道路自信”的价值观渗透在其中。
二、在历史解释中渗透价值观
价值观的渗透应该是从理解中去感悟,从感悟中去认同。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在一课之开头、结尾生硬进行价值升华的局面,就需要引导在历史解释中理解、感悟价值观。
在设计本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一教学重点时,笔者以“青年的觉醒与担当”的价值观为依据重新解构教材知识,尝试在历史解释中渗透价值观。通过选取材料,设置问题来重新解读知识,通过史料解读,在层次性的问题引导下进行历史解释,重新解构“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知识,在对比理解知识分子所批判的”旧思想”与提倡的“新思想”外,增加了塑造的“新青年”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国家危亡下青年人身上的救国重任。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还涉及知识分子所开展的文学革命,对于这一部分,笔者又补充提问“什么是文学革命?为什么要开展文学革命?”,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新文化运动从青年之觉醒到国人之觉醒的发展意义与广泛影响。通过思想解放,激发国人的爱国意识与责任担当。
在历史解释中渗透价值观,需要教师在价值观立意下引导学生解读历史概念与历史知识,而如何解读就需要教师下功夫研究了。这既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材料,更需要教师思考如何进行问题引导,在价值观视角下去解读材料,理解历史知识。
三、在思维拓展中渗透价值观
新课标中明确了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观渗透与思维拓展不但不是割裂的两个培养目标,反而是可以相结合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价值观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以拓展思维,同时在思维拓展中也渗透了价值观。笔者在“国人之选择”环节进行思维拓展时,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国人之文化选择与道路选择,意图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价值观。
通过梅光迪与李大钊两位学者的文化观争论,打破以往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固有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新文化运动激进文化选择的必要性。在历史情境中进行历史评价。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设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来引导学生解读材料五,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批判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的 “批孔”,是要重新审视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 江子磐.基于“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的课堂建构——以高三复习课 《新文化运动》 的课堂观察为例[J]. 课程教育,2020(09).56-57.]]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是在坚持传统文化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去其糟粕,推动其现代化。由此,在历史情境中进行历史认识,坚定文化认同,感悟文化自信。
以时间轴展现1919前后中国与世界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分析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社会现状,认识到新道路的选择既是一战与巴黎和会下国人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质疑,也是国人在国家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加剧下迫切寻找救国出路的新选择。这一环节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感悟道路自信,但如果仅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去理解选择马克思主义不足以说明今天之中国的道路自信。因此,笔者又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必然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韩俊.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8).419.]]
通过材料七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是相符的,引导学生在历史理解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由此升华本课价值观。
历史的功能不仅在于记事,更在于经世致用。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历史认识中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产生认同,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之大任。所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价值观为导向确立主题,进行主题式教学,以价值观串联起一课内容体系。同时,教师可以在价值观导向下,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以及有效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历史解释与历史认识中渗透价值观,实现学科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发中心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1必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江子磐.基于“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的课堂建构——以高三复习课 《新文化运动》 的课堂观察为例[J]. 课程教育,2020(09).56-57.
[3] 韩俊.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8).419.
作者简介:林子,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2019年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资助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题组成员,该论文为该课题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