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应重视课前预习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伍春莲
[导读] 语文教学,预习,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伍春莲  
        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语文教学,预习,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绝大多数老师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也花了大力气去做预习,可是见效甚微。原因我想是很多老师在低年纪时候没有注意。以为孩子太小,不会预习,加之我们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甚多,没有家长辅导。孩子在刚入学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自主学习,所以在低段时候便没有在意学生的预习问题。到了中段,孩子大一点了。老师们认为孩子可以学会预习了。可是那个时候,旧习惯已经养成,要想培养养成新的习惯,谈何容易。预习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没有家长的辅导与监管。光靠自己的自觉性,过程,便变得更加的难上加难。
        关键词:  农村学校;语文课前预习;低段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学习之前按照一定的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有效预习策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对于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于预习,城市教师很早就开始在低段学生中注重培养,城市中的家长相对农村家长来说,文化层次要高得多。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要重视得多。而且由于城市学生读书都在父母身边,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管孩子,对于低段的预习,城市孩子优势是很多的。而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于城市家长要低得多。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也要低得多。预习,便是一条横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道鸿沟。
一 、从简单的开始,养成习惯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从这个理念出发。教完拼音,我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比如《爷爷和小树》,我要去学生放学回家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然后再试着自己拼读,组组词。当然也有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人辅导,预习不到位。我便对他们提出最低要求,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读上五遍。还有部分读不了五遍,哎,有几遍算几遍吧。留守儿童就这样,谁来管呢!经过一个月的突击,孩子们养成了每天必须预习的习惯,当然有部分孩子的预习内容是很少很少的。可是我觉得已经很满足了。好习惯的养成不容易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必定终生受益
二、分层次预习,不搞一刀切
   孔子学生三千,优秀者不过72人,十个手指也不是一样齐嘛。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家长重视程度也各有差异。教学上要求因材施教,何况预习呢?
   对于智力水平较高,家长重视程度较高的。我要求他们读课文,圈生字,试着先去做做课后的练习题。因为家长重视程度高啊,所以我布置的任务,一般都能完成。对于智力水平一般,家长就只监督监督的。我就要求他们读读课文,圈出生字。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习任务不重,家长花的时间少,一般情况下,也勉强就能完成预习任务了。而对于班上一部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要么溺爱,要么放任不管的。我就只要求他们必须要圈出生字,而至于课文嘛,能读课文就读,不能读也不强求。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完成预习。每个孩子每天都有成就感,他们觉得我完成了老师交给我的预习任务了。我是好孩子,他们也不会有我是差生的想法。这样分层次的预习方法,人人有任务,人人都能完成,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注重检查  不流于形式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课前预习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但是,教师再好的布置也应该有检查。没有检查,学生便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终止预习。有效地检查,及时的检查,及时的评价,才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如果没有检查,老师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如瞎子摸象。盲人过河。不能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有做好检查。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才能根据学生知识的变动而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要注重 预习检查。
        刚开始时我没有检查,有一部分学生便偷懒不做。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听课很认真,回答问题也积极,正确性也高。而一部分同学感觉听课挺吃力的,回答问题也挺难,有时候感觉更不上速度。用俗语说,上课在坐飞机。我觉得挺奇怪的,便咨询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小孩子,不检查他们是不会很自觉的,尤其是家长在外的留守儿童。儿童的天性啊!我便每天用晨会课检查。每天检查,天天坚持,刚开始时,不做预习的大概有五分之四。我便在上课时表扬做预习的同学,让他们讲讲自己做预习的方法。对于不做预习的同学,我叫来办公室谈心,要求他们在中午完成头天的预习任务。半个月下来,做预习的孩子有五分之三了。我又利用上晨会课的时间,让做了预习的孩子领读生字,偶尔也奖励他们一个小小的本子。在一边表扬,一边谈心的情况下。一个月下来,能自觉做预习的孩子有一半了。再后来,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班上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自觉做预习了。
四、用好小帮手,解放教师
        预习之所以在我们农村学校不能坚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教师本身课程量就大。有些村小个别教师包班。每天繁重的教学任务已让教师们自顾不暇,那还有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加之还要长年累月应付上面的各种各样的检查。岁月是把杀猪刀啊!预习,在农村学校便流于形式。
        其实,古人有句俗话,“以夷制夷”,打入“敌人”内部。学生,最了解学生。学生,也最懂学生。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让老师每天检查每个学生的预习,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像我们班,67个学生,大班了吧。没有办法,就只有这个条件啊。我也曾经每天亲自检查,结果真的是吃力不讨好。因为我的课程每天是排的满满了的。我就利用语文老师的优势,晨会课检查学生的预习。好了,检查是检查了,可是学生读书的时间便没有了。而且每次我在检查的时候,看闹热的,幸灾乐祸的,帮忙的。一个教室乌烟瘴气。后来我发现每次我检查的时候,我的班长在旁边笑。我才想起,可以用小组长啊。于是每天的检查工作就变成了。我检查大组长的,大组长检查小组长的,小组长检查学生的。一人几个,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效果明显多了。而且每天让小组长重点检查留守儿童的。我也隔三差五的抽查一下,嘿,效果好多了呢。经过半学期的小帮手培养,我就是有时候开会不在学校,我们班的预习检查工作也照样完成。我的那个乐啊!
        好的方法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尤其是农村学校,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当然,预习工作,还有待我们每个教师努力努力再努力。曙光就在前面,其实,只要你做了。成功,就有了一半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