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田华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教育中更加强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
       田华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  5540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教育中更加强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通过文本教育等多种方式渗透心理教育,帮助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个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有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互联系的地方。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波动。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会形成自私的性格。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工作,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和抚养不足,孩子的身心有了一定的发展,可能会有一定的问题。(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地融入心理学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方面的隐患,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完整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科学是因为语文本身具有人文特征。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洗脑,以培养学生品性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比如《论语》中的“有来自远方的朋友不开心吗?”“是教家人和朋友保持最大的热情。“常善若水”表现出清淡、不与世界争吵的心理状态,告诉学生不要比较。另一方面,小学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素材非常丰富和广泛,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中不仅基础知识丰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些内容中有很多都是启迪学生,与精神健康教育有共同之处。革命英雄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形成感染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主要学科。
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语文的教室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境。教师在上课时要重视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上营造舒适的氛围和环境。这样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问学生问题时,有些学生由于心理原因,经常小声回答问题,口吃,不能说话。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使教室处于舒适的氛围,减少小学生的紧张,并鼓励他们自然地回答问题。老师不要害怕,大家可以一起鼓掌鼓励他回答。而且,如果回答正确,教师应该立即给予他肯定。这样,学生可以慢慢培养自信心,对精神健康有很大帮助。此外,教师可以平时发表演讲,并选择适当的文本作为制裁。例如,第11课“我是小虫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当众讲话的过程其实是逐渐锻炼自己心灵的过程。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后,学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将对健康的心理状态非常有利。这种形式不仅使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记忆,达到教学目的,还兼具学生的心态,一举两得。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模范作用,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心理专业技能,掌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和指导、矫正、测量等专业技能。同时,要学习关于教育的理论,了解教育规律。好的阅读作品就像在田里播种一样。只要学生坚持读书,就会收获沉甸甸的果实,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好的阅读场、思想伦理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教师要努力学习教材,积极寻找教材中对学生有益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道理,才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发掘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心理健康内容,用适当的方法向小学生详细说明,让学生对此有很多感悟和体会。这就需要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情感情绪的发展,形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快乐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合适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做好随时可以看到缝纫的教育渗透准备。这样往往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事半功倍,取得更多的效果。学生在投入设计、组织、制作等完成的实践活动或讨论等口语交际时,可能会遇到挫折,经历失败。(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在品尝成功的自豪感和与他人分享经验的喜悦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态不断变化。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非常敏感的认识,抓住机会,实施心理教育,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家里带着炊具去教室进行小组合作,举行自由选择食物和处理方式的“一手”烹饪大赛。例如饺子、面条、炒菜等。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团结与合作的快乐,还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关系。还可以锻炼与他人一起工作的学生的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但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五、迎合学生心理优化内容
        学生在生活当中对于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性。但对农村语文小学课程进行调研却发现有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学生对于学习有较强的枯燥感以及乏味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使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对此,应当迎合学生认知规律与个性化心理需求等学习特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语文知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还需丰富教学趣味性与实践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语文教学有序展开。如在《做手工更有意思》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老一辈手艺人制作的剪纸与折纸等手工艺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向学生播放手工技艺影像资料,让学生领略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如窗花或刺绣等,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与眼界。向学生推荐手工制作的书籍资料,学生自主成立活动小组展开手工艺实践活动,小组选派代表分享活动成果,讲述制作过程与经历等,提高学生表现欲望。
结束语
        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工具性、交际性等特殊属性,与人类内心情感、生活经验、个性体验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这一过程使语文学科更加丰富多样,具有随机的艺术特征。在语言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使用感情的语言相互沟通和启发。分享兴趣是思维的交换、冲突和相互影响。因此,在众多学科中,国语学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教室阵地。
参考文献
[1]徐小振.基于学习心理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赵松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现代交际,2020(08):205-206.
[3]彭静.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心理模式探究与教学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三).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167-169.
[4]任亚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2):219+221.
[5]樊钊源.小学生语文考试沉浸体验对学习成绩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