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波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薛家小学
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开展朗读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足的情况。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安排进行朗读教学的时间很短,朗读练习开展时间不足以及开展效率不高,使得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经典的词句以及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知识无法细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学习效率都受到了阻碍。
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拖音拖调、唱读等现象,一些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会在齐读过程中被“带跑”,加入到唱读的行列之中。有些学生甚至在字与字之间有拖音现象,会将一个词拆成一个个字来读,尤其是“的、地、得”的短语,如“亲爱的妈妈”、“飞快地逃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学生容易把“的、地、得”读重读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习惯朗读,缺乏语气词、助词、轻重音等相应的认识,读音不准,停顿不当,音量不适,声调上扬,念经式哼读等现象,更是在朗读课堂中普遍存在。
基于以上,文章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达到声临其境的效果。
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教师在教学生朗读的时候,首先就要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
进行朗读,不能随意给文章加字或者漏字,要吐字清晰,并且朗读的时候还要伴有一些感情色彩在里面。
(一)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停连
“停连”包括“停顿”和“连续”。停顿就是说话的间障,是说话和朗诵生理的需要,是根据人的心脏和呼吸来决定的,有时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要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因为每个标点符号都在控制着朗读的节奏,有时候朗读文章学生会一口气的读完或者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这样大大降低了朗读的效率,而且还没有带入一点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因为文章中的停顿代表着文章具有结构性.让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文章感情色彩的所在。有时候没有停顿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方式进行停顿。
如一些长句子的朗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部编版从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小古文的学习。学生对此非常陌
生,根本读不好。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停顿,帮助学生更好的朗读、理解、背诵。如“因/释其耒/而守株。”
提示语在后面的句子,跟上一句的连接要紧凑。如“救命啊!救命啊!”
红头拼命地叫起来。“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如果按一般语速朗读,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当时情况的紧急,心里的着急和害怕。
(二)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节奏
一篇文章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朗读时的节奏感,有时候学生快速的朗读完一篇文章也许听着的人根本就听不懂,朗读也会让听着的人不想听,因此,朗读文章的时候要把握住哪里该慢哪里该快,以及哪里要重读哪里要轻读,这样才会很好地把一篇文章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朗读一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运用一种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在一些节奏上注意转换。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第四自然段“另有几只……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描写燕子斜飞时的轻盈,应读的轻快些。“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读这一部分时,语速要变得缓慢,仿佛那小圆晕真的在眼前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优美的画面感。
(三)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语调
读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标点符号,尤其是句号、感叹号和问号。语调就与这三种标点符号有关。陈述句的语调是平的。祈使句、感叹句、的语调是降得,疑问句、反问句的语调是升的。语调要有升有降,最好是能够区分出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反问句中的语气。重音放在动词上面,同时句子也要把握节奏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能作者的心情会有起伏的地方,这就是需要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把握住每个句子的语调。语调的不同,自然而然的能就够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在朗读《灰雀》中的这一组对话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读好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这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列宁和一个知错就改的小男孩形象就出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四)朗读时要注意语句中的重音
朗读中实词比虚词总体要读得重些。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读得重些,助词永远轻读,介词和连词一般轻读,数词和量词在一起是数词重,量词轻,副词作状语,读音一般較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一般重读,人称代词一般轻读。重音会给文章带来感情色彩上的转变,重点突出交章的情感所在。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教材《翠鸟》一课中,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灵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把“冲、飞、衔、站、吞”读成重音,可以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过程。学生把这一段话一气呵成地朗读下来,在眼前就出现了翠鸟灵活地捕鱼的画面。
二、朗读形式多样化
1.化文为诗感情朗读。
通常情况下,朗读内容为写景类的文章,语句比较优美。如果朗读的形式单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验较为单调。所以,教师可以将单一的课文朗读延伸到诗歌式朗读,对写景类课文进行朗读。例如,在《乡下人家》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常规的学习外,还可以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在本课第一自然段的朗读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言简意赅,却又字字透露出乡下人家独特的风景。通过对这种改变体裁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升朗读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情境表演朗读
一些课文中对话描写非常多,而且在提示语中有神态、动作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可以在学生熟读对话的基础上,脱稿表演朗读。《陶罐和铁罐》一课中,1——10自然段就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让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分别有什么特点。描写铁罐的提示语中有“傲慢、轻蔑、恼怒”,描写陶罐的提示语中有“谦虚、争辩、不再理会”。借助这些词语、标点符号,学生就能绘声绘色的朗读了。再请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大家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而且能很好的诠释课文的内容。一个傲慢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的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三、朗读评价多元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评价
学生在语文基础不高的前提下对字词句的理解不够,朗读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基于学生这一特点,教师要以科学的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进行纠正。
2.学生评价
教师的评价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会模
仿老师的评价。至少在朗读正确、流利方面能做出较好的评价。一方面,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认真倾听和积极评价;另一方面,评价者自己也做好了朗读示范的准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家长评价
我们要发挥家长的积极能动性,多让学生朗读给家长听。或把课文内容讲给家长听。这样,学生有了再次朗读、朗诵的机会,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朗读水平。
(二)评价语言丰富化
当前,在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通常较为
模糊,如读得很好,读得流利等,评价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时要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独有的个性特点,
以赏识、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指出朗读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收获勇气与自信,提升课堂效率。
朗读的方法不是小学生随意就能够掌握的,它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如,教师也要防止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枯燥乏味的情景,就要去创新更多的朗读方式,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会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如果长期的进行朗读训练就会自然的形成一种朗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 高年级阅读教学卷
[2]朗读教学再探 高鑫
[3]小学低段朗读教学 杨丽娜
[4]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周伟
[5]注重朗读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虞素珍
[6]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路径探微 蔡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