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妙珠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元光小学363300
摘要:新课改后教育部门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以生为本”作为核心思想,转换传统观念,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上互动,面对这一要求广大教师都在积极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导问引学”理念也随之而生,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去进行提问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提问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生成性思维,从而进行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对“导问引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探析,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问引学
引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对重难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课上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交流探讨和合作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满足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导问引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导问引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产生发现、分析、解决、生成、发展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自身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新知识,也积极地和小伙伴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实现全面发展[1]。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导问引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主旨、深入感悟语言文字内涵,能够在阅读文本后进行拓展思考,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得到自身思维品质的提升,起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导问引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是学习的原动力,他们因为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在生活和学习中仍然具有好奇心强、贪玩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因此教授想要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第一步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教内容之上,从而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全新知识,与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来实现这一理想化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社会热点、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能够努力发散思维,从多元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自我提问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他们会展现出这一年龄段独有的思维品质,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从多元角度了解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内涵。
例如教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在PPT上展示圆明园被烧毁后的图片并向大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人知道这些散落的石头堆是哪里?”,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预习了解本课所要讲解的主题内容,所以他们能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为同学们布置思考任务,引用雨果“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里看到它”的评价继续提问“大家知道圆明园有怎样辉煌的历史吗?它又是怎么变成图片中的样子的?”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去探索文字描写下圆明园的美,从而正式进入学习状态。
(二)进行教学分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采用“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知识的理解也都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化,为教学效率的提升设置了阻碍,而新课改后教育部门提出了“导问引学”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讲解知识点时一定要注重层次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产生主观意识,敢于并善于对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从而和同学沟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3]。在展开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同时他们也会发挥出自己的思考性和判断性,实现对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后进生而言,在分层导问教学课堂上他们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也会认为自己得到了尊重,从而发挥出主动性,而对于中等水平或是优等生而言他们也得到了自我的发展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高难度的知识点,同时也能产生一些疑问,在好胜心的指引下主动去探索和解答,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开放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时期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且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想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到尊重这些差异,在授课期间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这样一来无论是何种思维特性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表达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开放性问题能够提高课上提问教学的有效性,让他们产生主体意识,从而集中注意力,展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很明显地的发现学生能够根据自我认知将所学内容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化为问题向教师或同学求助,再以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导问引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授部编版五年级《猎人海力布》一课,教师在同学们完整地阅读课文后提出思考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因为思维的差异所以每个人能在文中体会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同学会围绕乐于助人主题来回答,有些同学则会更倾向于则会更倾向于为他人着想这一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不否认他们的答案,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因观点不同进行争辩,在此期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产生语文思维,获得分析、解决、生成问题的能力,而课堂提问就是一种高效的交流形式,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导学问题,期间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释放,在思考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强化学习效果,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晓兰.小学语文诵读融合品德教育实践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刘熙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李珂.语文教学中学生遭遇情境的创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