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贵州省织金县第八中学 552106
摘要:初中语文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抽象与繁琐的文本文字中学生得以解放,形成可视化与形象化的思维模式。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与阐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效率提高且效果明显增强,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针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相关知识,本文进行了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对师生发展进步至关重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锻炼逻辑思维,还可从整体上强化学生素质,同时提高老师专业能力,因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适当地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老师与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比较大,所以加大了整本书阅读教学难度。首先,阅读量与实际要求不相符,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业负担重,剩余碎片化时间无法有效阅读整本书,长此以往逐渐丧失整本书阅读意识。其次,阅读内容不够深入。整本书阅读目的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获得更好的体会。然而现阶段,学生大多是盲目地选择阅读内容,网络文学备受学生青睐,经典文化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此种情况下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选择有意义的书籍开展整本书阅读。
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2.1应用于小说类整本书阅读
小说文学体裁中,人物形象刻画是非常重要的,其利用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充分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其三要素主要是人物、情节及环境。对于中学生而言都很喜欢小说作品,然而实际阅读中,阅读范围小且质量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小说阅读大多是为了消遣,倾向于追求故事情节,不会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另外,名著阅读中小说占比超过60%,此种情况下探索新方法提高学生整本小说阅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思维导图结构清楚且思路非常完整,所以应用于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2应用于科普类整本书阅读
科普作品类书籍旨在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其以通俗语言说明复杂而抽象化的事理,以此为科学知识传播创造条件。相较之小说及散文等作品,科普书籍内容缺乏趣味性因而老师不怎么会推荐,学生更不会主动阅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收录了《昆虫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以及《寂静的春天》三本名著导读与自主阅读科普类推荐书目。所以,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科普类书籍阅读。比如《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编著成的科普巨著,其包含十卷内容。与其它科普作品不同,此部巨著读起来引人入胜,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人们不熟悉的昆虫生活习性,揭开了昆虫世界的神奇面纱,带领读者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之旅。通过阅读此本书,可发现科学也是很有趣味性的,昆虫世界也是多彩迷人的。
2.3应用于纪实类整本书阅读
纪实类书籍作品,是借助个人亲历、采访或者日记、书信、新闻报道、档案等方法,真实展现实际生活或历史真实人物、事件相关的一种文学作品,其包含的文体比较多如回忆录、文学报告与人物传记等,特点在于以事实说话。此类作品,或记录历史又或是刻画现实,内容不能虚假构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为学生推荐的纪实作品有三本,因而其重要性是可见一斑的,其中《红星照耀中国》是作为名著导读作品进行推荐的。
2.4思维导图具体应用策略
(1)结合文章思路设计思维导图。老师为学生安排阅读任务时,要提前对文章内容、主题、中心思想与具体结构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并明确思路,有效设计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修改与指导。比如《背影》一文教学中,老师先在A4纸上画出大圆圈并写上文章名称,然而结合文章内容与结构在大圈周围画出小圈,分别写入中心思想、文章创作背景及写作技巧等。利用这种具体示范操作,老师引导学生明白思维导图设计过程。此外,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能束缚学生绘制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2)文章重点与结构必须要突出,以此细化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细化以此确保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思维导图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在《三国演义》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计谋”为主设计思维导图,评价计谋主要任务、效果及次数等,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并细化内容。
(3)思维导图进行完善,从整体上掌握阅读内容。学生思维导图完成绘制与细化后,老师再指导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与完善,促使学生从整体把控阅读文章脉络与结构。例如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绘制杨志装扮、行程变化、慎买酒、早埋伏以及巧下药等内容,便于学生清楚地了解阅读思路与人物关系。此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导图要根据研究主要问题,对核心人物图像进行设置,再以分支描写人物、情节与环节,发散性思维中融入更多信息。
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注意问题
3.1应用有限性
当前实际教学中,小说、科普作品及纪实文学集等作品中思维导图有很强的适用性,利用思维导图清楚地梳理故事情节,便于学生从不同层面绘制思维导图。抒情诗歌因诗人思路通常让人捉摸不透,所以思维导图绘制有一定的难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绘制思维导图,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这并不是“万金油”,不是所有整本书阅读都可绘制思维导图,假若一味地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往往会适得其反,为了绘图而绘图,思维导图绘制成为一项硬性作业,与其辅助教学本质不相符。
3.2思维导图属于个性化作品
整本书阅读中,思维导图展现了学生阅读成果,其具有一定个性化。因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与认知水平不同,对同部作品有不同的解读。此种情况下老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有效绘制思维导图,激发阅读积极性。如果学生刚开始接触思维导图,老师则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基于中心与关键词学会分支,先从绘制单篇课文思维导图入手,逐渐向绘制整本书思维导图过度。
3.3思维导图不同于阅读大纲
绘制思维导图时,很多学生觉得这就是阅读大纲,但并非如此。首先,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模式具有发散性,与大脑神经元生理结构一致,满足大脑记忆原理,其可从整体上概括整本书知识结构。而阅读大纲是线性思维模式,不利于表现各知识点间联系以及准确概括整本书内容。其次,知识内容记录不同。前者是从中心主题分支向四周扩展,采用关键词做好知识内容记录,图片多且文字记录少。而大纲要记录很多文字,图片非常少。最后,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前者呈现了人的不同思维模式与思考方式,属于一种个性化学习工具。而后者形式简单,个人设计的大纲没什么区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建立明确的阅读体系强化阅读自信心,同时还可有效激发阅读兴趣,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玏.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胡佳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谈[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186.
[3]李鑫.整本书阅读理念下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引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5):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