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3期   作者:丁海锋
[导读]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性学科,
        丁海锋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杏花泉中心小学城东分校238300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综合素养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联系教学实际,受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1],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大多依赖教师的引导,因此需要着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所学的知识点。数学学科不适合强行给学生灌输知识内容,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这门学科,失去数学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特点,真正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其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一)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反感心态
        小学生数学课堂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时,数学教师就会发现小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瓶颈期,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复杂、烦琐的,建议的知识点小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但是稍微加一点难度,就会让小学生摸索不到头脑,甚至根本找不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就算数学教师讲解多变,或者小学生做再多类似的练习题,都会是一样的结果,而小学生也会逐渐的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爱好,但导致小学生产生这样的心态时数学教师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因为数学教师没有认知到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也找不到谁是主体,一直以自己为主体,以枯燥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很难让小学生提高兴趣和爱好,最终就会让本班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而想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数学教师进行改变,逐渐的让小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生认为数学课堂枯燥无趣
        从古至今,教师都认准传统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过于传统的教育和课程会让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果数学教师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小学生将会逐渐的不喜欢数学课程,并对其产生反感、隔阂,从而放弃学习数学知识,到那时数学教师再想改变小学生的想法和能力,将是天方夜谭,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改变现今的教育教学状态和方法,让枯燥无趣的数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以小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改变对数学的看法,同时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做好铺垫。
        (三)教师没有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虽然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保持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自己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数学知识和问题的空间,从而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快速提高。
二、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容易被吸引,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学生就会自主思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主动思考问题,牢固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教师刚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复,黑板上已经出现了解答问题的全过程。此时学生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有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学习,避免学生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为学生解答疑难,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无法高效率地掌握课堂知识。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让其主动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深入掌握数学内容。
        (三)将抽象化、复杂化的数学知识转变的生活化、具体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于烦琐和抽象,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后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转换,将其和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不能缺少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利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复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变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这样会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四)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依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和目标,通过情景演练,借助教学工具等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在对“认识钟表”开展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向学生演示钟表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动规律,并组织学生上台用肢体进行时间运动演练,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可以给出几个时间,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钟表运动模型,并与同学一起用肢体展现出来,其他同学则根据演示是否正确进行评价。
        (五)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蕴含的许多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原型,若将这些生活知识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事半功倍。如:在对“位置与方向”开展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知识及经验,让学生根据自身方位准确辨别东西南北方向。在实际操作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区域,如学校、公园等,让学生以升起的国旗为中心,说一说教学楼、行政楼、食堂、公路等位于国旗的什么方位,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最后用图纸描绘出这些地点的准确位置,并用语言说明位置的具体方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帮助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很多益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锻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育实践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花荣.基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8(03):172.
[2]钟增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8(02):195.
[3]马春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新课程(中),2018(02):187.
[4]安彦旭.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J].新课程(中),2018(02):189.
[5]时宁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考试周刊,2018(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