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6期   作者:李瑶
[导读] 在教育不断进步、改革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研究中证明音乐能力是人类天赋中最早出现的
        李瑶
        (   温州市龙湾区第八幼儿园    温州 325000)
        【案例背景】
        在教育不断进步、改革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研究中证明音乐能力是人类天赋中最早出现的。《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发展个性、注重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倡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其意义包含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应当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幼儿,而不是在其各方面潜力还未发掘就被抑制,过早地分化而使其单方面发展的幼儿。
【案例实录】
个案[一]:
        今天下午我们班开展音乐活动《理发师》,我先唱了一遍,问:“小朋友,谁听到了我刚才的歌曲里面唱了什么?”依依说:“咔嚓、咔嚓。”彦晗说:“刷刷刷。”于是我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歌曲《理发师》,请大家先跟着我念一遍歌词。”一遍过后,我又一句一句教他们唱,再完整跟着我唱了一次,期间我发现溢轩闭着嘴巴没有在唱,低头在玩手指,我就立即停下来:“溢轩,你为什么不唱啊?”听了我叫他以后就勉强的张嘴随便叫了几句。

个案[二]:
        在韵律活动《和快乐在一起》的时候,我首先示范了一遍动作,接着动作分解,先教孩子第一个动作,我请每个孩子摆出跟我一样的动作,我看着每个孩子都跟着我做了就接着教完了第一遍;我想巩固刚才的动作于是说:“孩子们真棒,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段了,再跟老师跳一次吧。”我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失去了兴趣,完全没有在跟我的动作,而是随意地动来动去,我忍不住又大声地对那些小朋友说:“有些小朋友的动作跟老师的不一样呢,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学一学好吗!”

【实录反思】
我的疑惑:
        近年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唱,幼儿听,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依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我发现包括溢轩、可乐和正轩这些孩子中,对于排斥老师一教一学的模式表现地非常明显和典型。我不禁思索:应该怎样让孩子喜欢上音乐活动?怎样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地组织音乐活动?
        
追溯原因:
        一节好的音乐活动课是让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进行的,它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目前,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幼儿园,也日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
一、传统教育的片面性,背离了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只片面地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是关心歌曲是否会唱了,拍出的音符节奏是否正确,舞蹈动作是否跟教师做的一致。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机械性,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
        现在,有不少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习惯了采用“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模式,只注重了灌输、示范,搞机械训练。教师干预、指责过多,束缚了幼儿自主动手、动脑的积极性,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鼓励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应对措施及策略】
一、从机械模仿到创造性探索
        吉尔福德的发散性思维理论是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许多运用的一种创造力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发散性思维被看成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幼儿对教师所传授的歌曲或舞蹈动作一直做重复的模仿,最终会使幼儿感到厌烦。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因素,即使是创编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创编一句简单的歌词这些常识都能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喜悦。如:歌曲《秋天多么美》,因为歌曲短小简单,我只用了一次活动就完成了新歌的教学内容,我向幼儿提出了观察要求,要他们用眼睛去观察和用耳朵去听。

如:在歌唱活动《小乌龟》的教学中,幼儿在理解歌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歌词创编:“小乌龟,爬山坡,哎嗨哟,哎嗨哟,小朋友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替换‘小乌龟’哦!”涵涵说:“小猫咪,爬山坡,哎嗨哟,哎嗨哟。”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编能力,体验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从注重活动结果转为注重活动组织的形式
        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应使幼儿体会到活动的乐趣,用音乐陶冶幼儿的情操,使音乐活动充满感情色彩。如歌唱活动中教歌词一直是个难点,特别是幼儿初学歌曲时,首先要记住歌词,教师往往会示范唱一句,幼儿跟唱一句,一味地重复教师教与幼儿学,整个活动中幼儿对唱歌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出现了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一个好的“头”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歌唱活动《小老鼠上灯台》,我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倾听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的故事,让幼儿通过图片及故事理解歌词,在幼儿学唱歌曲时,我完整范唱,用回答的形式帮助幼儿回忆歌词的内容,幼儿在层层学习中自然就能记住歌词了,等到幼儿会唱歌时,我就鼓励幼儿自由即兴地创编歌词,提高幼儿对歌曲的表现力和理解力。
三、从感知、想象、情感的培育入手
        在艺术活动中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方法上不要用说理来强迫幼儿接受所谓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而是通过作品形式上的美的感受来激发他们对作品内容之美的深刻体验,从而达到情感与思想上的美的升华。
四、通过整体施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克罗齐所认为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完整不可分离的一体,对艺术品进行“解剖分析”会破坏她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在接触艺术作品时过于关注艺术的各种细节,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忽视了艺术本身的形式,内容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成效】
        通过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些不喜欢上音乐活动的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积极的进步,逐渐投入到教师所创造的情境当中,爱上歌唱。常常走神的溢轩,现在对唱歌有了很大的兴趣,发呆、走神现象也慢慢在消失。在活动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会进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那种对音乐的排斥感也渐渐消失。而正轩也会主动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唱歌,甚至有时候还会自告奋勇地要求单独上来表演呢,有时候还会手舞足蹈,他们的成长让我甚是惊喜。

【案例思考】
        艺术教育从感知、情感、想象的培育入手就是要保护、发展幼儿的原发过程思维使幼儿的天真本性不要过早地被概念化所禁锢住。艺术的作用就在于减弱或消除抑制的负面影响,唤醒人的原发过程,丰富人的情感和对事物多方面属性的敏锐的感知。艺术教育通过整体施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要还艺术的本来面目,把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看待,使幼儿通过艺术体验到艺术本身的魅力与力量,体验到超越于世俗功利性的东西,从而获得创造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 钱岗南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姓名:李瑶,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温州,出生年月:1988年4月19日,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温州市龙湾区第八幼儿园 ,职称: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或者从事工作:幼儿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