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仲玉江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仲玉江   
        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   1365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应用
引言
        高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学生也应该从正确的材料入手,掌握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深入了解和与人交流探讨,真正发挥出整本书阅读的优势。
一、整本书阅读概念
        整本书阅读模式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熟知的普通阅读模式有所不同,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阅读模式的影响,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不够明确。因此,教师对于此应当为学生进行明确的介绍。所谓的整本书阅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所了解过的群文阅读模式有一定的相似程度。整本书阅读模式较之前的阅读更加系统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某一作者的一本书中所有的文章,或者选取一本书中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去领悟作者的感受。整本书阅读的特点首先在内容上比较完整,书中所设计的片段都能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对整个故事有完整的思维构架,从中取得完整的故事信息。整本书阅读不仅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性,情感上也非常完整。比如,学生在阅读《庄子》时,通过整本书阅读会对庄子的人生观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在庄子的眼中,社会是充满生机的,与大道相合的言论气势磅礴。作者对庄子的人生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深有体会,所以学生也能够形成豁然醒悟的人生观。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够懂得如何进退,懂得不计得失,逐步提高自己的格局。因此,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目前高中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教育方式存在弊端
        目前高中的语文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老师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教学阅读依照模板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分析,形式单调,知识内容匮乏,课堂活跃度低,课堂效率低,这严重损害学生对阅读的热情。相对于此种教学模式,感悟式阅读,探究性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对教学方式的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没有切中要害,课堂把握程度差,活动形式化,没有实际的效果。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活动形式,忽略了结果目的,致使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学习质量下降。
        (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大
        高中正是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学生没有额外的精力和业余时间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花费的时间往往较长。而且文章通常难以理解,需要不断地去琢磨,还需要好的学习习惯的伴随。而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不感兴趣,通常敷衍了事,更不可能自己主动进行。
        (三)没有好的阅读方法
        许多名著并不适合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收获不到太多效果,于是学生更加抵触整本书阅读。

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的指导,对高中生来说也是极其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这时我们往往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指导,推荐好的、适合进行阅读培训练的书籍。
四、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阅读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着课堂教学,明确阅读主题,开展由点到面的拓展性训练。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课内文本阅读作为出发点,分析相近的经典文本。在分析相近的经典文本时,要从知识背景、历史人物、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开展。学生阅读鲁迅《祝福》这篇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相关文本,如《朝花夕拾》,接着,教师明确此次的阅读主题,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一一记录下来。此时,每位学生结合他们的阅读感受,发表他们自身的想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认识。这一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还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此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计划
        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查看书籍目录,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所把握。在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之后通读整本书,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通过整本书的引导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勾画摘录重要语句。最后教师可以布置读后感的作业,使学生重新深入思考书籍的深意。教师也可以布置仿写作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思维。
        (三)组织交流活动,发展思辨思维
        以《呐喊》为例。《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其中描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可以任选一个题目引导学生交流,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可以从中节选一段情节引导学生交流,像《社戏》中作者大段关于景物的描写;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像有的学生就《药》中人们关于夏瑜被处死这一情节进行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当时的人已经麻木了,没有反抗精神;有的学生认为用人血馒头治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自私;也有的学生认为华老栓尽管惧怕,但是依然努力救治儿子,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委婉纠正学生的观点,但是要尽可能减少否定现象。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书中的人物、情节,甚至是某一句话,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四)创造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地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这种悬念去进行,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渴望阅读的想法,进而做出阅读的行为。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目标,通过阅读目标的导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学生的阅读动机被激发,就可以自觉维持阅读时间,并且对阅读强度进行调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减少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理解,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态度,有利于训练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亦清.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育引导实践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3.
[2]余春梅.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68-169.
[3]石红玲.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9.
[4]薛远俭.浅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06):91.
[5]都平.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