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化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李有忠
[导读] 在社会文明发展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机制
        李有忠
        河南.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在社会文明发展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正积极进行创新与变革,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简要概述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化所产生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希望为我国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化问题;立德树人

        引言:学校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应顺应新课改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构建起一套理论与实践并存、激励与约束共建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了重要讲话,鼓励学校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为德育活动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化构建提出了创新途径。
一、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化所产生的问题
(一)出现伪结构化现象
        学校结构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确保相关教学活动是在多重维度的基础上开展的,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来构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但在建构过程中教研人员只是机械化地将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活动组织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逻辑性,没有将德育内容切实传递给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展开教学实践,不但无法提升学生德育培养的效果,而且会给课程体系的构建呈现出一个“伪结构化”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大量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结构化课程体系思维固化
        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结构化若无法处理好课程构建与学生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结构化德育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格的秩序管理机制,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开展学习与交往,这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将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性较强的学生群体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使其在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以消极的方式与学校展开对抗,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忽视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灌输,更应该是促进学生交往行为向着文明与和谐发展的实践体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与实际交往活动中若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那将是教育者教学失败的集中体现。当前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学生个体间差异性的考量严重不足,这将影响结构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四)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独立性过强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培养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家庭成员价值观的扭曲、学校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不当言论,都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存在着自私、冷漠等道德问题,单纯依靠开展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不足以应对社会糟粕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所造成的挑战,相关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仍缺乏完整性[1]。
二、解决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化问题的对策
(一)围绕文化与价值整合构建结构化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是在遵循“整合先进文化与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学校确认自身德育发展目标与核心价值是结构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步。
        因此学校应赋予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的道德伦理,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交往搭建起一个道德共同体,令各年级展开德育活动时,能够将活动主题与目标更加精简化,从而提高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建构的效果,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一小是温州市德育示范校之一,该校在推进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结构化建设时,积极围绕“乐商价值”开展活动课程教学,并基于“善于交往、学会感恩、乐于学习、勇于担当”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先进文化与价值意识渗透,从而为结构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注入思想观念的导向,赋予该类课程灵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足够多的尊重,并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时,充分注重学生个体性差异,切实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之中,了解学生的德育问题,进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学校应鼓励学生对课程体系做出评价,并根据学生的意见及建议进行课程改革,使其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其在学校活动中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效的自我管理[2]。山西省大同二中在构建结构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过程中,始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建设原则,在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为学生搭建起丰富的自我提升机制与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校园学生组织自行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干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大幅削弱了学生中对学校德育制度存在逆反心理的规模,从而在对学生实施有效约束与管理的基础上,满足了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强调立德树人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学校应放宽德育活动组织的视野,积极打开校门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可通过组织参观红色博物馆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让其能够树立起“铭记历史、传承使命”的决心;同时可以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群众多多展开交流,帮助他们养成互助互爱、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并逐步增强自身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小学,为使德育课程教育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家庭、社会进行亲密的接触,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认知能力差异,展开了不同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三年级的“开心过大年”、五年级的“安全警钟长鸣”等主题活动,即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及特长,为社区留守儿童和老人送去关爱,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积极感悟生活,扩大对社会认知的视野,进而提升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四)建构德育融合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均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当代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学校应立足于学校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课程整合,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态势统一结合,让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结构更加完整[3]。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积极对德育融合课程体系展开教研与实践,采用不同学科围绕同一德育主题展开教学的方式,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在“辉耀历史的瑰宝”德育主题课程中,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5个学科的老师分别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展开了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外,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维的认知,从而帮助该校进一步实现了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结构化构建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途径。
结论:综上所述,学校构建结构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是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机制,学生在此体系中学习能够对世界与社会有新的认知,从而有效规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意识对自身发展造成伤害。因此学校应积极提升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全面性、趣味性、实践性、特色性,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为学生打造道德共同体,使其在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富兴,周利.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化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33-36.
[2]倪邦文.论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6):1-7.
[3]周士钊.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文教资料,2017(22):145-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