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362000
摘要:小学歌唱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小学歌唱教育实践中,有些音乐教师认为“歌唱训练”其实就是训练小学生能够步调统一并大声歌唱即可,甚至简单粗暴地认为“喊唱”就是“歌唱”,这不仅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开展正确健康、科学有效的歌唱训练,才能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训练技巧初探?
引言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对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部分教师侧重于讲解理论知识,却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践行新课标理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益。
一、姿态训练
歌唱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无论是歌唱者的歌声,还是歌唱者的姿态,无不在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试想一个歌唱演员无精打采、面无表情地在舞台上演出,又或者出现诸如皱眉、歪嘴等现象,不仅有损演唱者自身的形象,也达不到歌唱所要传递的情感效果,更无法让台下的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此外,不端正的歌唱姿态还会影响歌唱者的气息,使之无法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无法获得动听的歌声。“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气质的好坏,与其本人的站姿、坐姿等直接相关。因此,小学生在尚未掌握唱歌的方法、技巧前,教师必须先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态入手,通过亲身示范、教导指正等方式,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教育学生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歌唱时,都要做到身体端正、举止大方、表情自然。结合小学生特点,笔者认为歌唱姿态训练主要要从站姿训练开始,即要求学生:站直,前胸舒展,腹部微收,两脚稍向两侧分开,两手自然下垂;头部端正,面部肌肉放松,眼睛正视前方。有了这样的歌唱姿态,歌唱者的气息得以畅通无阻,发声器官得以正常工作,仪表才能美观大方,从而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气息训练
如果学生的气息跟不上,则无法演唱部分歌曲,在进行歌唱训练前需要教师为学生正确讲解相关的呼吸技巧,而且设计好长短呼吸教学内容,比如可以采取“闻花法”进行深(浅)呼吸与换气训练,着重对歌唱嘴型进行讲授,确保气息顺畅,如何保持气息则是呼吸训练的要点,与肺活量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吹气球等锻炼气息、维持能力的游戏活动。
三、音准练习
一首歌曲是否被较好地演绎,其衡量基础标准就是音准,在合唱中更是关键,特别是分声部演唱,往往学生会在这部分发生跑音问题,干扰彼此之间的声部,无法确保声部之间的和谐,所以应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主抓音准。教学可以组织发声训练,从掌握起来相对容易的低声区处出发,例如通过“mo”开展下行练习,然后在音乐“he”“ha”等母音由弱至强将位置精准找出,扩大共鸣,再渐渐转至高音区,另外教师还需加强学生对曲谱的认读,对学生“辨音”和“听音”能力加以培养,使其更熟悉音符。针对难以发出或是相对陌生的声音,音乐教师可通过乐器演奏或是声响模拟加以引导辅助,提高学生感受不同音色的直观性。对无法跟上的节奏,可以通过节奏朗读等方面加以辅助,即如同背课文一般朗读背诵节奏,在学生不断提高背诵熟练度的过程中,可以渐渐跟上与掌握节奏。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学习合唱声部理论、识谱训练等方式对歌唱技巧进一步完善。
四、声带训练
儿童倘若与生俱来就有很好的声带和天赋,今后要想在歌唱中有所提高和收获,除了科学合理地训练外,后天对声带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尤其表现在童声期与变声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深刻了解、掌握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声音特点和用声方法,并针对性地开展训练,避免错误的训练方法和发声方式给学生声带带来的伤害。基于此,将声带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1-2年级,此阶段是学生幼声进入童声的早期阶段,此时学生气息较短,其嗓音呈现出稚嫩、清脆、明亮等特点,需要降低曲目的难度,学生的音域大致控制在C-C2左右即可。第二阶段是小学3-4年级,此阶段不仅是童声的中期阶段,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也逐渐提高,音域也逐渐在扩宽,因此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曲目;期间,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中年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第三阶段是小学5-6年级,此阶段是童声的晚期阶段,并由此进入变声期,由于变声期的声带容易出现轻度的炎性水肿问题,一旦保护不好,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及家长介绍一些具体保护声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不要大喊大叫、无节制地使用嗓子,而在具体的歌唱教学中指导学生轻声高位进行唱歌,让学生采用多听少唱、轻声哼唱等方法保护声带,以备变声期结束后开始唱歌。
五、节奏训练
歌曲的节奏是歌曲呈现出美感的基础,它是由乐音按一定的调式关系和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调、歌词、情感等共同体现出歌曲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时代特点。小学生在练习节奏时,既要注意音质的练习,又要注意发声的练习。歌唱的声音是由人发出的,是带有语言的声音,字音美也是歌唱艺术中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练习中,小学生的天籁之声圆润流畅、清澈悠扬,但是要注意音调的准确及情感的表达。语言一直是演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歌词的长短交错、声韵和谐,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和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都使歌唱表演更具有音乐性,呈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也对歌唱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他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周围世界的自然变化,在听的基础上跟着音乐哼唱,从而培养学生的聆听感受,并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验音乐的各种元素,使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同时要控制呼吸,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达成共鸣变化。此外,通过不同的音乐体裁与形式的结合也可以提高学生歌唱的技巧以及增强学生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如福建民歌《采茶扑蝶》的演唱,可以结合着器乐曲《采茶扑蝶》,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及变奏曲式特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唱作品。
七、歌词与情感训练
民族传统唱法追求的是“以字领腔,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也不例外。基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不宜向学生讲解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但可以在歌唱教学中加入朗读歌词训练,通过反复朗读歌词达到情感训练的目的。朗读歌词训练方式有别于语文课中的朗读,可采取高位置、轻声、有感情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打开口腔,投入感情,产生共鸣。此外,教师在日常歌唱教学中不可采用日常低八度白声的发声方式,而是合理使用高位置发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提示;同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轻声、高位置、有共鸣的发声,训练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只有这样长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唱歌时能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结束语
小学生的歌唱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高尚品德的塑造者,在学生练习演唱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甘甜甜.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训练技巧初探[J].戏剧之家,2020(30):113-114.
[2]沈美玲.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14):203-204.
[3]白俊鸣.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研究[J].才智,2020(03):162.
[4]马可.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兴趣培养与技巧训练[J].黄河之声,2018(04):93.
[5]俞苗.浅谈小学歌唱教学中的技能训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