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琪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在初始审美的层面上,笔者尝试寻找符合当代审美潮流的绘画、雕塑或是其他艺术品,尝试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中,以此来激发青年学生深层次的审美。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术鉴赏;教学导入
自人类在原始的生产和生活中出现了绘画或临摹,对于该项技巧的探索和革新就在不断进步,当这种进步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美术技法。人们一开始在自然中忠实地描摹客观世界,该类行为的动机就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初始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他们被自然界的精巧或宏大的气象征服,在他们的观念中,这就是最初始的美感,即使到了今天,这个观念仍然没有改变,我们看到自然胜景之时依然会流连驻足。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每个人都存在一种共通的初始审美意识,那么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初始审美的层面上,如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将他们导入到美术学习中,并且启蒙青年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什么方式又是最有效果的呢?
人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所谓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本身的动物性,在审美这一门类中,动物性中的欲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人对于美好的事物,无论是风景,物品,还是人,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无法满足时,人们会另辟蹊径,比如说,用画画的方式来“占有”这个物品,或许这也是美术的起源之一。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建立一个人的初步审美观时,需要应和他的一些欲望需求。据此,给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启蒙时,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近现代作品,我们需要寻找符合当代审美潮流的绘画、雕塑或是其他艺术品。
为此,我做了以下调查和研究:
首先:选取十个当代高中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高一到大二。其中,有五个人有美术基础,其余没有美术基础。
其次:选择一系列美术作品。在选取作品时带有一定目的性。大部分作品是表现女性的作品,且女性形象相对符合现代审美观;一部分作品是由画面引发的欲望,会引起人生理上的共鸣;还有一些是效果怪异的作品。作品包括贝尔尼尼《圣德列克萨的沉迷》,《阿波罗与达芙妮》,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橡树林中的修道院》,《流浪者在云海》,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弗拉戈纳尔《秋千》,布歇《日落》,《四季-春天》,《奥莫菲小姐》,艾轩 西藏系列组画,罗吉尔·凡·德·伟登《勒特根圣母哀子》,巴黎圣母院天窗(巴黎圣母院),拉斐尔《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波提切利《春》,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安格尔《大宫女》,《土耳其浴室》,佐伯俊男《佐伯俊男画集》,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朱耷《鱼》。
之后我给调查对象出示这些作品供其选择。选择结果如下:有部分同学不喜欢《佐伯俊男画集》,《勒特根圣母哀子》,《千里江山图》和《秋千》。最受喜爱的作品是:《圣德烈克萨的沉迷》、艾轩西藏系列组画、《奥莫菲小姐》、《日落》、《四季-春天》,佐伯俊男画集。而余下的作品则被绝大多数人放弃了。
艾轩的作品会受到很多喜欢在意料之中。作为怀斯风在中国流行的代表系列作品,高级灰调和高地平线在画面中突出地十分显眼,女孩的眼睛被着重表现,看起来异常凄婉动人。几乎所有喜欢这组画的人都说过,这对眼睛实在是太美了。的确,这幅画面整体所产生的诗意的,永恒的美感,有一大部分都来缘于这对眼睛。
在调查中发现,受学生喜爱的作品中,洛可可绘画占了百分之五十。比例为何如此之高?洛可可的起源一部分原因是普桑派和鲁本斯派的色彩纷争,最终,年轻的华托胜出,印证了鲁本斯的观念:“能够强烈表达人的感觉的色彩比素描更忠实于自然”。看来这个观点依然能用在如今的年轻学生身上。同时,在洛可可所表现的主题中,也可以对此解释一二,我所选取的洛可可作品无一例外全都是表现青年男女情爱的场景(除去奥菲莫小姐)。青年学生本就处于爱情萌动的阶段。“洛可可”中精巧,圆滑的曲线,以及细致的官能享受,都能很好的贴合人性中的欲望,包括性欲。这一点,在奥莫菲小姐得票数最高中,得到了强力的证明。
同样道理的还有佐伯俊男画集,与洛可可绘画不甚相同的是,除了作画工具以外,该画集中的作品在情色中还带上了日本美术所特有的怪异感受,可见,对于迎合人们欲望需求的作品,大部分人都更容易接受。
除去这四件作品,还有一件贝尔尼尼的《圣德烈克萨的沉迷》也有相当部分的人喜欢。在图片展示时,我将雕塑中德列克萨头部的形象截取并放大,这样,人物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就很强,而且德烈克萨那种在爱情和宗教情感之间挣扎的痛苦,沉溺,畏惧交织的面部也十分清晰,仅仅观赏头部,有人已经能感受到雕塑所要表达的涵义,那也就是说,艺术品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艺术品本身还引导他们进行了深层次的审美。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否有美术基础,几乎都表现出同一种情况,他们仅拥有视觉层面的美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古典主义,几乎全在探讨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么大体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大部分高一学生,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比较低下。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要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因为他们的认知观念中,几乎只有形式美感一项,或者就是单纯的“好不好看”,或是“能不能产生探讨的欲望”。
基于这个调查研究,美术鉴赏课的导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作品:
首先需要的是刺激,震撼,比较吸引人的作品,诸如以上四种,洛可可,巴洛克,艾轩的西藏姑娘等。引入使用过程中,可将局部细节放大至覆盖整个屏幕,可以有效地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从而较为简单的吸引部分注意力。相比之下,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贴图世界名画或者雕塑,由于对象的审美能力或阅历普遍较低,他们并不会对课题有过大兴趣。所以要通过调研,选择古代美术或是现代美术中那些仍然符合现代青年的审美趣味的作品。
有相当部分的现代插画或插画形式的视频(以meme和手书为例),可以用来做课堂引入,因为它们同样也属于现代艺术范畴,并且发展地相当不错。在当代日本,大多数的画师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有时在画面中都难以察觉),进行大部分主题是青春少男少女,风景场景等的插画创作,当然也有小部分是装饰意味的插画,并且,日式风格的插画已经广为接受,因此,用普遍审美观能够接受的插画来吸引拥有固化动漫审美的当代青年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并且,插画和meme,手书都是十分年轻的产物,青年对于它们的接受力更强。
正如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说的,“在菲迪亚斯和米开朗基罗面前,让我们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旷放的忧思。”我们引入教学和审美的目的其实再简单不过,只是把学生引向美的世界,让他们感受艺术带来的真切的纯粹的感动和震撼。
参考文献:
袁宝林,远小近,廖杨 著, 袁宝林 主编, 《从洛可可到浪漫主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蒋述卓 著, 《宗教艺术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主编/谭平, 副主编/诸迪, 编著/王谢燕, 《哥特美术——压抑下的情欲》[M] 重庆出版社.
罗丹 著,傅雷 译, 《罗丹艺术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宋安琪(2001-),男,汉族,江苏无锡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导入和审美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