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黄步君
[导读] 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引导学生探究为基础,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入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黄步君
        温州外国语学校  325000
        摘要: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引导学生探究为基础,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入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启迪探究思雏;在亲身的实验操作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与发现,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并可通过科学的评价增强师生间的情感共融,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永葆学生探究热情。在有效的引导与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
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发现事物间的规律,不仅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形成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一轮的课改,将“科学探究”列入了课程标准,它既是“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
1、学生动手多,动脑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学生经过的一番猜想、讨论与交流之后,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探究,而且探究时间也比较长。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动手操作了,但往往只是动动手而已,缺乏严谨认真、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到底在探究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这样的探究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
2、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是观众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是看别的学生探究。所谓探究交流也只是少数学生的霸权。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探究式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部需要,这种内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中发现问题。
        如何从生活、自然现象中挖掘发现隐蔽的问题呢?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比较,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演变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在没有学习“电磁感应”知识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通电导体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中猜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即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加以点拨,便使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等等。
2、目标明确,弹性设计过程
        做任何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探究中才有明确的方向。在探究过程的设计上要有弹性,不要按部就班,一成不变。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探究同一问题不止一种方法和思路,应尽量做到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种问题。也不要给学生呈现似乎可以作为标准答案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多种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2.1制定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探究时制定出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空洞的、不具体的目标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在引导探究过程中,要使全体学生明确一节课、一个阶段的努力方向,使目标对全体学生产生激励、导向作用。如果探究目标定得太多、太大、太高,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学生也缺乏激励作用。例如一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制定了10项目标,包括4项知识目标、3项能力目标、3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中有一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 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价值观目标中有一项是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些目标能否在一节课中实现,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3、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方案把学生引进自主探究的过程。
3.1教会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与评价,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以后学习指明方向。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情况成像的变化并从中找出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都成实像,焦点以内都成虚像,物体在2倍焦距点以外成缩小的像,在3倍焦距点以内成放大的像,从而概括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教师将此实验再放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相互讨论,评价彼此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发展,同时进行交流与合作,从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以使探究的问题更深入全面。最后让他们写出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探究科学能力的提高。
3.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学会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眼、耳、手、鼻,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引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要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其次强调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再次,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唱独角戏了,而是通过引导、启发、组织等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独立地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态度,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学会探究、合作探究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多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倪志刚,主编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
        [2]王磊等,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