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 325800)
《司马光》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美好的品质”这个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本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第一次”——第一次出现文言文课文。语言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越早接触,越容易接受,因此部编版教材将文言文的学习由五年级提早到了三年级。文言文,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司马光》以简短的寥寥话语,勾画出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男孩形象。全篇内容简单,连标点共37字,在文末附有注释。这样一篇故事情节完整、言简意赅的古代圣贤故事,为今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牢牢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课后题第一题“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旨在降低古文学习的难度由跟读出发,学习正确停顿,在朗读中熟读成诵。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学习中注释这一重要方法,进而了解故事大意,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而第三题,直接点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感受文言文简短精炼的特点。
内容感知方面:《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但是在经过了一二年级的古诗学习后,三年级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已有了初步的认知。同时大多数学生已在生活中,对《司马光砸缸》耳熟能详,对内容大意的理解难度不大。但是本文作为第一篇正式学习的文言文课文,要起到打通后续文言文学习的作用,学生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基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树立起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更为关键的。这样一则简单的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过渡。识字方面:本课出现的生字量少,可灵活认读。“司”字在揭题时进行,通过复姓、组词等方式多次巩固;。其他生字如“跌”字,可通过偏旁与字义的关联,“失足”为“跌”,通过字形做动作、猜意思,进一步理解。书写方面:三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熟练的自主写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字形多样,独体字、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都有。课堂中老师要善于设计自主学习的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的好习惯,并体验书写的快乐。
这篇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是读,读书贯穿始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并为后文学习做铺垫;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小组合作讨论,取长补短;细读解析——主张个性理解,体会人物形象;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通过跟读、配乐朗诵读、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合作读等朗读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先正确朗读,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有节奏地朗读,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配乐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学生在经历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后,读思议相结合,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因此,本课定下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会有节奏地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借助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颖机智的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读懂课文,在对比中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颖机智的品质。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向客人老师这样介绍自己:我姓什么,叫什么,欢迎大家……
任务一:揭题导入,了解文言文
(一)揭示课题,学写生字“司”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姓司马。单名一个光字。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所以课题该怎么读好呢?(司马—光)
2.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学习“司”字,半包围;中间的部件微微突出来。
3.你知道司马光这个人吗?(简单讲述)
(二)初示课文,感受区别
1.这篇课文跟我们平时读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2.这是一篇文言文(出示板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文言文里较短的文章,连标点符号一共37个字,也可以叫“小古文”。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设计意图:喜欢轻松的谈天氛围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导入及初步识字教学中越是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越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新知识的积极性。]
任务二:用好停顿,读好小古文
(一)检查预习,互助互学
1.读准读通。同桌互相听一听。反馈:碰到困难了吗?你哪个词语读错了是同桌帮助你的呢?(正音:水迸,击瓮等)
2.请1生读(字音都读对了,很棒)
(二)配乐跟读,学用停顿
1.配乐跟读。怎么读好小古文呢?来,和陈老师一起读,我一句,你一句。
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方法指导: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呢?请生回答。
师:学小古文,有一个锦囊妙计(按PPT)。瞧,老师用了很多魔法棒。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标一标。
3.师:用上魔法棒,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停顿对了没有。
点评,反馈,纠正。(注意“众/皆弃去”)
5.再请一位同学,同学们听一听,有没有读得更好了。
6.配乐齐读:来,我们全班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三)小板块总结:同学们,用好停顿,我们就把小古文读得这么有滋有味了。
[设计意图:三个锦囊妙计一提供,即提供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更能在学生兴趣安然的时候加深印象。这样富有趣味的学习方式,让文言文的学习更有效。]
任务三:借助注释,读懂小古文
(一)交流方法:注释和组词
1.出示锦囊二:
(1)师:读好了小古文,我们还得读懂它。读懂小古文有什么好方法?(预设:借助注释)
生交流
(2)师:这也是同学与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第二个锦囊妙计。
2.注释解难题: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读注释,用心记一记,待会儿老师考考你。
(2)(依次考查:皆、光、迸、庭)准备好了吗?生回答。
3.组词助理解:
(1)师:庭的意思是庭院。你看,这个词的意思和我们现代的意思相近,原来组一个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的意思。这是今天的第三个锦囊妙计:组词理解。
(2)师:你还能用组词的方法思考这些字的意思吗?(出示:戏、跌、没等字)
(3)有根据地猜意思:用上了组词的方法,一下子解决了很多字的意思,以后学习古文还可以用这个好方法。还有没有哪个字的意思你不懂的?
(二)圈画人物、小组合作,理解故事大意
1.圈画人物:字词意思都明白了,让我们进一步走入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2.预设:群儿 一儿 众 光 儿 (板书)
2.小组合作,读懂故事:
(1)小组合作: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来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要求:【第一步】先自由读,独立思考这些人都在干什么;【第二步】组内交流;【第三步】 1人汇报。
(2)强调要求:师: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第一步,先自由读,独立思考这些人都在干什么。注意是用自己的话。
(3)小组反馈,学生边说边板贴关键语句。
(三)古今相对,学说古文
1.整理顺序:
(1)刚才老师有点小马虎,乱了顺序,谁能上台帮老师理好顺序?(词条:在庭院里玩 爬上水缸 失足跌进 被水淹没 拿起石头 砸破了缸 都跑开了)
(2)与古文对照,进行校对指名摆放:戏于庭 登瓮 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2.对照板贴背诵课文(PPT出示背诵填空题)
3.预设评价:你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内,很多小朋友就会背文章了。
(四)小板块总结:下节课我们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任务四:小小书法家
(一)观察生字
1.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好有方法,字要写得好还得会观察。进入今天的小小书法家。出示“登、弃”二字。
2.师:比较这两个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为上下结构;不同点:“登”字上宽下窄;“弃”字上窄下宽。
3.师范写“登”字,强调笔顺与整个字的重心。“弃”字由学生自主书写。
(二)展示点评
评价标准:书写正确,奖一颗星;
结构端正,奖一颗星;
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三)同桌互评。(得到同桌三颗星评价的孩子加贴一枚奖章。)
(四)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课堂上生字环节有了“书法家”这个情境,会提高学生书写兴趣。互助式打星活动赋予书写练习重要意义,学生变得乐学乐写,能更好地提高写字效率。选择这2个字,对比相同结构的异同加以练习,更容易突出字的间架结构,方便学生掌握特点,书写更美观。]
【教学反思】
一、立足学情、多形式朗读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跟读,老师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三个锦囊妙计,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小古文100课》,让《司马光》砸开学习文言文的难境,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二、关注不足,多角度改进
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经典诵读》、还有本学期的《小古文100课》。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或者是上课前一天进行学情的调查,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随后再是课堂中老师的范读,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二,在中心问题的设计上较为零碎。若是换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趣味、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在本节课上,板书仅仅围绕“持石击瓮破之”进行分析,但缺少故事情节呈现,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