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蒋江林
[导读]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实践类应用课程
        蒋江林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实践类应用课程。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应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培养出在大型贸易公司、跨国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级政府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从事经贸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基于成果导向研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对于国贸专业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就是该课程更偏重于实践,以结果作为该课程的评判标准,更强调实际中的应用。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成果为导向,对课程实施效果、实施过程、课程本身等展开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探寻有益对策,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成果导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以及我国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必须掌握的一项实践技能,也是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最为基础性的一门学科,更是实现和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更好地坚持促进成果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希望可以培养一些综合应用人才,为国际贸易发展奠定基础。
        一、相关概念探析
        1.基于成果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概念
        “国际贸易实务”又被称为“进出口贸易实务”,属于一门实践综合性很强的实务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国际贸易具体操作环节为培养主旨,其中包含国际贸易中所有环节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包装、运输、货款支付、货品检验以及货品流程追踪等内容,既涉及到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法律,又涉及到一些物流和保险等方面的知识,也与一些进出口业务息息相关,因此该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此课程是以结果为导向,因此在评价课程的效果、过程和本身时对评价体系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各个评价体系相互协调,相互借鉴。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与任务
        国际贸易本身具有跨国界、环节多、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有非常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切实解决随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国际贸易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使得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着以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应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当今国际经济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现状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走向趋势,熟练掌握中国对外国际贸易规则以及通行的国际规则,熟悉外贸业务基本流程和制度要求,掌握外贸业务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应用该门课程理论知识从事对外经贸业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大型贸易公司、跨国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级政府机关等单位和部门从事经贸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及评价体系现状
        其一,考试目标的定位出现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考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途径,这种思想使很多教师忽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很多学生在灌输式学习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不高。以往,教师比较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试结果,这对学生产生功利化影响,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考试才能获取奖学金,使学生无法认识考试的正确目标。考试本身应该是客观全面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二,考试内容不均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课程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国际贸易教师在逐渐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学,希望可以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但在考试中,理论考核仍占据重要地位,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只占一小部分,并且考试大多以闭卷为主,很少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系统考核。这也使学生在学习时更侧重于理论方面学习,实践方面学习往往敷衍了事,这都是由于考试内容不均衡造成的。
        其三,考试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多是采用闭卷考试,对开卷考试和半开卷考试以及口试和操作考试等考试形式运用的较少,这也是造成考试内容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仅仅依靠传统的闭卷考试无法考核学生基础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无法综合全面成长。
        其四,注重考试结果导致忽略过程。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以分数定学生学习的成效,并且课堂教学中也只注重教导学生应试教育方面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教学较少。学生也会比较注重分数,只看待最终的结果,对学习过程和实践学习往往不太重视。
        三、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
        1.对于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OBE理念下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分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进行。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需要学生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按照毕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包括:(1)专业知识:能够阐述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包括对国际贸易准则的解释和理解,关注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并重点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遵守的相关准则。(2)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深入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定价规则和买卖条款的拟定方法,具备外贸业务操作能力。(3)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应对外贸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具备一定的企业策划、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创业能力,能够利用合适的机会进行外贸创业。(4)终身学习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了解国贸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分析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和变化趋势、熟悉贸易争端解决方案。
        制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做到以成果为导向,并制定适合评价课程成果的评价体系,如表 1 所示:
    
        根据该课程对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支撑,必要时可以采用量化指标,可根据A,B,C,D四个评价等级评判课程的成果和成绩,并结合其他内容分配权重比例,最后得出课程的最终成绩,将最终成绩与实际评价能力尽量做到相匹配。“理论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原理、操作过程(40%);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我国外贸政策(40%);外贸工作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方法(20%)。“实践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国际贸易术语选择与应用能力(20%);相关单据填制能力(30%);运费、保费等计算能力(20%);外贸业务流程操作能力(30%)。“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包括:创新能力(50%)、自主学习能力(50%)。制定出各指标的多维度评价方法。
        通过以上介绍可知,借助量化指标的使用可以较为清楚地描述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的成绩和能力培养效果,并且通过雷达图也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而学生通过评价量规表,也能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
        2.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基于OBE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评估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选择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因此要从以下两方面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a.    多层次过程性考核评价。建立OBM课程评级体系时,要做到将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果为主要对象,并且不能仅仅将期末成绩作为课程最终成绩,需要结合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线上作业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课程期末考试占最终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表2为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表。

        b.    多元主体考核评价。实现考核主体多样性。虽然基本的考核仍然是由教师考核学生为主,但是也可以适时将学生评价纳入考核体系,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小组互评方式,将学生平时表现也纳入考核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也使得评价更加公正。将学生自评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不仅可以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如果采用小组成员互评模式,这种方式其实还在考察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个人贡献能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锻炼机会。最后,根据学生的实习锻炼情况,由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对于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以形成学校考评和社会考评相结合的模式。因此,考核主体多样性对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并且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公正和有说服力,因此在进行考核时可以参考这种评价方法并纳入最终考核方式之中。
        3.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国际贸易实务》学习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实际上就是将课程成绩与平时成绩的一个比例叠加,按照重要性或者二级指标,如课堂表现、同学评价等分配权重,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便于更好地调整课程安排,改进课程体系。
        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时,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什么、如何学等内容开展,评价的结果用于课程实施的持续改进。
        在校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的满意度及学生偏向的课堂互动形式及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等方面。
        毕业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们在工作后对课程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情况,同时也对课程授课学期、学分比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授课形式等的满意度、对于工作特别重要、需要加强的外贸知识以及实际工作对于外贸人员素质能力的需要等评价。
        外贸企业的评价,对课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对我院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评价以及企业重视的外贸人员的素质评价。
        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目标设置、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合理性、课程的教学组织对课程目标达成起到的作用、课程的专业特色体现度及前沿性等方面的评价。
        四、结语
        课程考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评体系改革,需要根据国际贸易发展,不断完善考评理念和考试模式,才能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长期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成果为导向,实现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评体系的重新构建,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应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而且还应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预期成果输出为目标,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辛明.基于OBE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物流技术,2020,39(08):154-156+160.
[2]余承海,凤权.成果导向教育的基础、关键与动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5):16-23.
[3]刘佳,李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及考试模式的改革形式探讨[J].营销界,2020(13):54-55.
[4]赵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山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47-49.
课题来源:2018年度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成果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项目编号:SXSJG2018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