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引导下的情境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陆艳丽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新课改应运而生,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建是伴随新课改产生的并受到广大教师认可的新型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问题情境设计能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让小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陆艳丽   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  44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新课改应运而生,创新式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教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建是伴随新课改产生的并受到广大教师认可的新型教学方法,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问题情境设计能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让小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数数学;有效问题;教学方法;数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74-01

        问题情境是在新奇位置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者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目的的一种情境。其具有丰富学生情感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构建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优化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构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问题情境。在情境构建中,教教师要将生活实用性、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兴趣有机结合。换言之。问题情境构建要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现状,关注数学实用性、学科系统性、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贴近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以下是作者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设计问题情境与生活密切相联
        数学知识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简单来说,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进入小学后最先接触的低难度的加、减、乘、除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在多方面进行使用,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问题引入教学,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用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学习自信,使其不再畏惧数学学习。此外,生活问题的设计还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其使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北师大三年级(上)教材中,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是重点内容。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如:学校组织春游,三年级一共有120名学生和15名老师。共有五辆车,每辆车最多可以乘坐28人,平均每车做多少人合适?我们班第一小组的6名同学,为参加春游买零食分别花了26元、32元、35元、28元、40元、46元,求平均每名学生花了多少钱?教师可按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对其进行排名,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问题创设悬念情境,促使学生探索问题
        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性的理解可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予以有效实施,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突出作用,从而使其在问题发现以及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此同时,这样的方式对于新知识的深刻理解也有显著功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研究问题,以充分活跃课堂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就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学习来说,教师就可从开展新课的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达到了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点的扎实掌握。


一个课时结束以后,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思考和探索。学生的探究精神往往比较强烈,其对于问题的执着通常都比较强,对于课堂结束以后提出的问题,其总会不断地深入地予以探究和寻找答案。
        三、通过学过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巩固旧知和更好地学习新知
        (1)以旧知识为基础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从而为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融通和衔接提供基础保障。小学数学更多的是一些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前后知识点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具体的教学就可将以往学过的旧知识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基础,显然这样更能带领学生形成一种熟悉的感觉,同时对于温故旧知识也有突出作用。就拿“余数的除法”知识教学来说,以“六个桃子放到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三个,求能放几盘?”进行新知识余数的讲解。首先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过的竖式进行除法计算,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使其明白余数为零的含义。而后可以对问题进行改动,将六个桃子换成七个,其他条件不变,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变化,而后通过学生的计算以使其串联其前后学过的知识,而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2)以旧知识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将学过的知识内容融入问题情境以完成创设,需要注意的是还应保证其与具体教学目标的一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要引导其不断地自主探究和分析,以促进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更为高效。
        四、在设计问题时故设陷阱
        数学是一门永不停歇的科学,需要高度精确的实验和思考,容不得半点虚假。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他人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更懂得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老师的言语更容易理解。还可以适当的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明显的错误和疏漏,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学生思考正确答案。例如,小明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需要15分钟,小红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需要11分钟,谁离学校比较近?模糊的题型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这道题有个明显的漏洞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的速度不相同。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用先进带动后进思考问题,营造浓郁的班级学习氛围。终上所述,新课程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抽象化、复杂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等状况,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概括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都在追求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课堂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远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1-53.
[2]李珂菲.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0-151.
[3]于水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1):104-105.
[4]国娜.刘秋环.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5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