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周宏怡 金鑫
[导读]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方式,习语也是代表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英习语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应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可以通过习语展示出来。英语是一种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交流,翻译人员在习语翻译时应当注意习语的使用背景,语言特点等,力求翻译变得更加地道和准确。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中英习语的翻译特点和注意事项,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有利的帮

周宏怡  金鑫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039
【摘要】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方式,习语也是代表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英习语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应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可以通过习语展示出来。英语是一种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交流,翻译人员在习语翻译时应当注意习语的使用背景,语言特点等,力求翻译变得更加地道和准确。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中英习语的翻译特点和注意事项,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200-01

        引言
        一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需要语言作为载体,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习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浓缩之处,我们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纵观优秀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习语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处理,因此他们的英语翻译也有一定的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本文也将深入探讨中习语翻译的习惯,希望使中英习语翻译更加的优化。
        一、中英习语翻译的比较探讨
        (一)中英习语翻译中的环境因素对比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之大,环境也能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习惯以及方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语言也都有着民族发展的烙印。比如英国居民在历史上凭借着海洋优势称霸世界,水和船曾经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灵魂,而这些也深刻影响着英国本地的习语。现在我们发现很多英国习语与水有关系,比如 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是指未雨绸缪的意思,All at sea是不知所措的意思,Spend money like water 是大手大脚的意思。对中国来讲,土地观念非常深厚,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多习语也跟农业有关系。比如斩草除根Destroy  root and branch ,As you saws so shall you reap是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中国的农业特点。 面对这些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差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当结合语言产生的背景来解读,不能单纯进行直译,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二)中英习语翻译中的习俗差异对比
        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在影响着中英习语的产生,比如中国人称作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但在西方,梅,兰,竹,菊却是最普通的花。在中国,水仙只是一种普通的花,但是在英语中,被看作是春天以及生命的象征。在中国有一些习语跟吃有关系,比如吃香的,喝辣的, 吃软饭的,但是在英语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表达。在汉语中,很多跟狗相关的成语都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比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但是在西方,狗被看作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知道电影《忠犬八公》中主人对狗非常喜爱,于是英语中有很多用狗来比喻好事情的句子,You are a lucky dog 指你是一个幸运儿,Old dog will mark learn new tricks 是指老人学不了新东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这些习语的风土人情差异,避免造成误会。语言的独特性必然有习俗的差异造成的,即便是同一个事物,在中英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喜好态度,这也造就了习语的千差万别,因此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的存在。
        (三)中英习语翻译中的历史文化对比
        历史的车辙不断前进,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历史文化的踪迹。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的不同的语言习惯。很多习语都是在历史典故中或者大量的历史事件中产生的。这些也深刻影响着习语的发展。


比如中国有很多四字成语都是来源于历史经典故事,精卫填海, 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等,而英语的典故多半都来自于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比如a Pandora’s  box是指潘多拉之盒。但是无论中英习语怎么样的变化,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二、习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不是所有的习语都能用直译
        在对习语进行翻译时,应当避免直接进行直译,因为这样的翻译方式往往会造成误解。比如汉语中食言一词,有的人直接翻译成eat one's words, 但是这个翻译方法忽略了一点,因为汉语中的食言指的是不遵守承诺,前提是承诺已经说出,但是后期又没有遵守。而英语中的eat one's words表示的是收回前言,这样显然是不符合前面所表达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应当是break one's promise。又如一触即发,在汉语中指非常紧张的情况,这里情况指的是冲突,但有的人就会翻译成touch and go,虽然词典中对touch and go解释为危险的,不确定的,但跟一触即发还是有区别的,正确的翻译应当是 be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out。
        (二)翻译时充分考虑整个文章的风格
        翻译时,译文要最大程度的符合原文的意思,这样才能提升译文的文采。比如在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 应当翻译成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be done by。 翻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时,应当翻译成 Good fortune lieth within bad, bad fortune lurketh with good.。翻译“吃一堑,长一智” 时,应当翻译成 A fall into the pit , a gain into your wit. 这样的翻译既能体现中文的押韵美,又能将译文变得更加标准。
        (三)多种翻译方法灵活交互使用
        翻译文章时不能只单纯使用一种翻译方法,更不能直接照搬词典中的翻译词语,而是应该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并且根据具体语言情境,保留习语习惯,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准确。
        比如我们都知道Gone with the wind,是《乱世佳人》,这是好莱坞著名电影,小说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可以翻译成《天方夜谭》或者《一千零一夜》,这些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译文方法,但是这种翻译方法不代表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翻译的。比如英语习语“Sphinx’s riddle” 可以翻译成斯芬克斯之谜,也可以翻译成难解之谜。 另外还有习语“一箭双雕”或者“一石二鸟”则可以翻译成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总结
        总而言之,很多优秀的翻译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印象深刻,最大的原因就是翻译作品中能够准确并且客观地反映出语言的背景文化。我们在对习语进行翻译时,要不断地思考,再三斟酌,首先以文化作为背景,然后了解习语的使用习惯以及特定情景,然后灵活运用翻译过程中的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习语翻译。这样才能真正将中西方文化在译文中显现出来,译者折也要充分了解习语产生的背景,进行文化比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译文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李蕾.中英习语翻译与比较的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06):138-139.
[2]杨江.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意义对等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月刊,2016,000(010):100-101.
[3]袁颖.英汉翻译中语言形式与习语误译的文化对比分析[J].理论界,2005(05):159-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