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三原色自主学习法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江艳
[导读]

江艳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心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87-02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从零开始,白纸等着渲染成漫天彩霞。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基础的三原色(红黄蓝),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混合、叠加,绘出五彩图画。三原色即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引导。
        “学习是自己的事”“,“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绝不能,也无法替代。在教学中,除了让这句话刻进学生灵魂,更重要的是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运用,否则它将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毫无存在的意义。
        一、燃烧自我的“红”——课前自主预习五部曲
        无预习不学习。没有自我深入预习的学习,就像不带任何兵器,毫无保命技巧进入战场的士兵,其结局可想而知。有人或许会说,老师像将军,会保护“士兵”,让其安全撤离。但事实却是,这样的士兵早晚都会牺牲在战场,因为将军只有一个,无法带着每个“士兵”每次都安全撤离。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让他拿起学习的“武器”进入主战场——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孩子成为学习的胜利者。
        课前预习五部曲的内容指的是:
        (1)自读课文五遍;
        (2)理解四个新词;
        (3)勾画三个句子;
        (4)标注两个疑问;
        (5)完成一次摘抄。
        每个环节需要学生完成的预习内容必须做具体详细的指导和安排,让学生明明白白的知道,每次预习需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一)自读课文五遍。
        放空自我的瞎读和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目的明读,其成效肯定差距甚远。我主张每次自主阅读都应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自读才会从容不迫,有的放矢,达到预习的目的,学生也可从每天反复的自读训练中逐步学会自读的方法。
        (1)结合生字,查阅注音,扫清障碍,慢慢读第一遍(正确);
        (2)分段朗读,注意停顿,标注序号,低声读第二遍(流利)
        (3)结合单元,对照要素,整体感知,大声读第三遍(了解);
        (4)看课后题,边读边思,尝试释疑,默读第四遍(质疑)
        (5)边读边品,感悟细节之美,有感情朗读第五遍(品味)
        (二)理解四个新词
        在文中勾画出至少四个有新鲜感的词语,查阅、询问或者联系理解上下文理解意思均可,学习可以把词语意思批注在书上。
        新鲜感的词语包括:
        (1)初次见面的新词;
        (2)意思生涩的难词;
        (3)运用精准的好词;
        (4)适合积累的美词;
        (5)感悟独特的词语。



        (三)勾画三个句子
        学生在文中勾画至少三个句子反复朗读、积累或理解,勾画的范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选择(铅笔勾画):
        (1)课后题或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提到的句子;
        (2)辞藻美,修辞好等适合积累模仿的句子;
        (3)结合语文要素,体现本课训练点的句子;
        (4)生涩难懂,作者极具个性化的陌生句子;
        (5)富含哲理,升华主题,点明中心的句子;
        (四)标注两个疑问
        读书贵有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盲目读书、信书,有疑而不答,这是读书的大忌和悲哀。同时,疑问能增进学生读书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质疑是预习环节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时,尝试着解决课后疑问,如果不能解决,可以算自己的疑问。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标注在书上,留待上课时小组、全班讨论或者教师引导解决处理。
        质疑的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1)从题目或者结尾;
        (2)不懂的课文内容;
        (3)课文的写作手法;
        (4)课文获得的启示;
        (5)作者的创作动机。
        (五)完成一次摘抄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在书上勾画的,值得学习借鉴的好词好句摘抄在专门的积累本上。长期坚持下去,肯定受益匪浅。
        二、闪亮课堂的“黄”——课中学习引导4环节
        “放手是一门艺术”,构建了以“读、议、展、练”为主环节的自主课堂模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改变教师“一讲到底”霸占课堂不放的局面。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主战场,教师退后承担指挥官或者观察员的角色,在关键是加以引导、点拨。开放式课堂会促生开放性的思维,学生将如金子一般闪耀于课堂。
        1.读:自读课本,完成学案
        开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读时书上不懂的标注了“?”的问题读,再次思考。学生自读课本后当堂完成导学案字词基础题(或者老师听写检查),教师当堂巡视。
        2.议: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优生和待优生组成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组内交流,解决自学时发现的疑问。
        老师要密切关注小组交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
        3.展:展示交流,评价质疑
        每堂课至少要给2-3个小组上台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按照导学案或者课前预习题单上的内容,按照组内的分工进行展示交流。对于本小组不明白的问题,要提出来全班讨论,教师要相机引导,切入问题的深度、宽度和角度,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展示交流环节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评价,若还有疑问,可提出来共同探讨。同时,展示环节的设置,也可以改变了孩子的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的生成和进程。
        4.练:巩固新知,反思小结
        每节课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应及时进行检测巩固。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听写、默写、背诵、导学案、练习册等形式或内容,供学生选择当堂练习。学生回家后,对当堂的学法和知识点及时进行反思小结,完成自主作业设计。
        三、海阔天空的“蓝”——课后巩固拓展三步走
        于漪说:离开课文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课后的巩固拓展延伸,一定不能离开教材,必须尊重教材、紧扣文本,深挖教材。
        1.做题——及时巩固知识
        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或者选择相应的练习题,及时巩固复习,查漏补缺。
        2.阅读——延伸课堂知识。
        立足文本,突破“文本”局限,对文本进行拓展和超越。拓展应围绕本科或者本单元主题进行推荐。建议课后阅读类似“1+X”群文阅读教材,加深对文本和语文要素的理解和掌握。
        3.运用——掌握语文要素
        任何一篇课文都只是一篇学习或者掌握某种语文要素的范本、例子而已,将所学的语文要素在自己的阅读或者写作中进行辨析、理解、运用,这才是学习该文本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有意识的进行此类课后训练是学生步入广阔阅读蓝天“自学”的阶梯,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此类作业的搭建。
        学生的学习历程,一定是自身知识积累和能力构建的过程。教师无需全程小心翼翼地搀扶,学会放手,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让预习真实的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转化为能力储蓄在体内,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夯实地基,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遵循的教育原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