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优化地理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杨理平
[导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各科教育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高中地理是文理兼备的学科,没有文科的记忆力和理科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就无法学好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始。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

杨理平    湖北省恩施市第二中学  445000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各科教育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高中地理是文理兼备的学科,没有文科的记忆力和理科的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就无法学好高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始。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思维;教学研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81-02

        随着课改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为保证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促进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此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该直面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的作用发挥。
        一、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无疑处思疑则进矣,如果上课照本宣科,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思维挖掘,沉闷的课堂气氛将使学生的情绪不能得到激发、思维得不到开发。因此上课可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地轴和黄道面夹角时,学生能轻松地脱口而出,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果夹角变大,上海正午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如果角度变小,地球太阳的直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把看似无疑的结论问题化,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之间、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范围及南北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范围的因果关系”,通过激疑,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思维活动得到了最丰富的启迪。
        思维是通向知识的殿堂,课堂中要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同一纬度有哪些相同的地理现象?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地理现象的分界线?通过这种巧妙设问,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在主动中思路得到了拓展。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地理教学比较抽象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将地理图片、地质变迁、海洋循环等逻辑性和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在兴趣中问难,在兴趣中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动感化,能立体化地思考问题,找出知识的接口和延展方向,将地理知识强化、深化、内化、活化,形成自己的能力。
        二、创设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也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侧面,善于利用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的人,一般对事物会多角度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如果我们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缺乏发散性思维,则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容易单一化,这对地理学科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地理学科特点,主动为学生创造创新性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锻炼和应用发散性思维,如笔者在指导“鲁尔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掌握鲁尔区成为矿工业重地的原因和优势:煤炭资源产量丰富,靠近铁矿,水资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以及市场广阔。


以及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即其生产结构十分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结合上述知识内容,我向学生提出全新的问题:“如果想要鲁尔区在新的形势下取得进步和发展,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做出哪些转变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学生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其它资料,多角度总结答案,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三、结合地图,促进创新素质形成
        地图是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力地图,利用地图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直观思考,体现借助地图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结合地图开展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明确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地理学科学习规律,从而促成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2]。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相关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我利用教学问题:“一天之中什么时间段气温最高?”作为问题导入,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答案各不相同,随后我选择地区一周内的气温变化表,让学生观察一天内的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很快就就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在下午2时左右。尽管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答案多数错误,但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进行了创新思考。
        四、增强创新思维方面的练习
        思维训练是学生获得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路径,因此当前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好思维训练工作,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作出调整,促进思维训练方式多样化[3]。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训练过程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促进教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生动联系,如笔者在教学“水循环”章节知识的时候,就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雨水和地下水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性?我们所说的城市循环利用水和农村用的循环水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性?
        五、通过知识重组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视野
        如果学生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他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对他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说是极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是建立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我认为学生应随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纳入地理的认识结构中,同时鼓励学生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可以结合时间的变化,对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空间的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现象进行整合;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形成的条件进行整合;围绕区域地图,对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围绕热点问题,对地理长效问题进行整合;围绕学生思维难点,对地理难点问题进行整合,对地理简图、对地理知识归类进行整合。
        总之,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作出调整和改变,因为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展现出滞后性,如果我们一味忽视这些问题则对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十分不利,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地理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作出改革。当然,我我们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不少阻力,但是这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笔者在上文中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路径,希望本研究内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海峰.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高考,2014,(12):91-91.
[2]傅臻,王仲智,石蓓蓓.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6,(14):93-94.
[3]朱惠.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法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6,(5):74-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