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趣导入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马雪萍
[导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激趣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开始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实践也证明:教师新课导入好,课堂上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如何导入呢?本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21种比较常见的激趣导入策略。

马雪萍   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  青海  贵南  813100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激趣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开始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实践也证明:教师新课导入好,课堂上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如何导入呢?本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21种比较常见的激趣导入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趣导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78-01

        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学好数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关注它、靠近它、探究它,因此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作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这也是我校数学课题组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怎样进行良好的导入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呢?本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了21种比较常见的激趣导入策略,现列举9种与同行分享:
        1.悬念导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探索。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这样就能很好地,有效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生活导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开始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的同时,对于数学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
        3. 复习导入。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走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主动探寻发现。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精心选取相关旧知,或是教师提问,或是教师出示复习题使之呈现;安排学生口答,或是独立练习,借此激活学生的知能储备,引领学生主动迁移、猜想、尝试、验证,进而实现新知的自主建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物导入。“直观感知→实践体验→逐渐抽象”这是学生知识形成的一般轨迹,其中直观表象是起点更是知识建构的基点。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来自所有其它感觉通道的信息不超过6%。”。因此,教师可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导入新课,那些形象的东西一展现,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是他们自己追着老师要学,所以他们会学得尤其快乐。
        5. 操作导入。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广告导入。即教学时借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或广告语,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事物承载新知教学的重点词句或关键知识点,或是以做广告这种形式引入新知教学。如此导入,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同时更易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会渐渐尝试着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数学的奥妙。
        7. 竞赛导入。即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强争胜、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新知教学前设计富有挑战的比赛活动,创设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竞争场面,比赛的内容必蕴藏着学习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实现更多学生的参与,出其不意的比赛结果往往自然生出悬疑,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驱动学生随后自觉的探寻。
        8. 谈话导入。即选取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引领学生展开轻松的对话,借助交流,不仅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倾听、观察、判断,了解了学生的普遍学情,并据此调整教学预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的教学流程,如此正是极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学生设计学案”“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9. 情境导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情境——建模——应用” 是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主要的常见的模式。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录音、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现实生活场景、模拟或者创造出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情境,将数学学习内容附着其中,如此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更具生命力,学习更有意义。
        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于此,比如故事导入,美中求趣,游戏导入,分类导入,谜语导入,魔术导入,陷阱导入,观察导入,以“奇”激趣,直观激趣,画画导入,图像导入等等。如何导入?无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风格,灵动地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导入策略。无论采用怎样的具体方法,但凡成功的导入,必要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把、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这是应该引起教师充分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0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