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卓玛杰
[导读] 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这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卓玛杰   贵南县城关寄宿制小学  青海  贵南  813199
【摘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这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73-01

        21世纪,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成为满足信息社会教育需要的最佳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
        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这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本人以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巧妙用处。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然而,兴趣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趣味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心理而引起的。语文本来是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多媒体教学以其逼真的形象、多彩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以及它所具有的交互性,就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教学活动,包括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等环节,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即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教学软件,把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入一起,让学生阅读、评议、分析、讨论;同时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工具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再创造。
        (1)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



        (2)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都满足于师生间的纸上谈兵,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不易掌握重难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专门设计的课件及网络提供的知识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相关的资源开拓视野,自主探究,不断发展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应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其他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实践操作,通过自由的集体协作探究,提高合作努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新课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学习目标,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为“终身”服务的目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读、写写、想想、练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贯穿于“团结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查找、取舍、收集、交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技术资源,创设平台,展示学生风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本身,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做真正的引导者,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朱艳梅 倪文锦.基于信息技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J]. 教育评论,20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