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门忠
[导读]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小学科学时老师除了要讲解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永久小学  门忠  641100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小学科学时老师除了要讲解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针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怎么样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科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对此,教师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长时间保持积极性,那么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积极自主的投人其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逐步带人情境之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全身心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电磁铁”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对磁力的相关概念知识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可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同学们,你们见过妈妈为自己缝补衣裳吗?当妈妈的针掉在地上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掉落的针呢?”以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引申出电磁铁这一知识。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电磁铁吸附几种不一样的物质,如铁丝、纸张等。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梳理和归纳个人的实验操作,概述电磁铁的磁力特性,如此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加强对小学生的指导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探索欲也比较强,老师要想有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就要结合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工作,然后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并给学生讲授正确的操作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小学科学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带领学生采取科学合理的探索方式来操作。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首先,老师要细致的给学生讲授实验中的科学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实验的方式,比如,在教学“光的传播”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结合实验的过程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比如光源是什么?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什么?生活当中经常见到的光源是什么?通过提这一类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思考,使得小学生对于实验方式理解的更加深刻。


最后,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科学合理的实验方式时,要不断的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实验,要让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探索方式来自主完成实验。
        三、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想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位,那么教师就应当将实验教学活动有机整合起来,如给学生参与准备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对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接触,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相关的问题,进而为接下来的实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对此,教师应当将实验教学后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安排,如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学会正确运用。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子”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正式教学前,教师为学生设置引导性的疑问,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枝叶中有什么吗?植物枝叶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相同的吗?”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细致的观察植物的叶子。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观察成果和采集的叶子进行手工绘制。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切实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举多得。
        四、注重观察
        科学学科是培养他们科学素质的关键课程,小学科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他们勇敢创新。在实际操作时,对学生要进行观察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主动操作意识,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节时,老师先为学生播放海浪声、歌声、以及琴声等一些视频影像,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接着老师引导小学生借助橡皮筋以及尺子等工具来动手操作,详细了解声音的技巧和发声规律。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操作兴趣、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强化实验指导,提升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出发,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从而为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翁,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元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386-387.
[2]黄友梅.培养动手习惯发展操作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58.
[3]王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