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电城市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黄伟源
摘 要:在歌唱中,男高音是表现力比较强的声部,也是技巧表现较难的声部.男高音歌唱的三大问题即“男高音的歌唱气息、男高音歌唱中的后腰力作用、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直接影响着男高音的魅力所在。本文想通过三大问题与金字塔般的结构原理,来探讨一种新的歌唱感受。通过对这个歌唱感受的理解与训练,实现声乐技能。把所有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绪,使歌唱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唱气息;后腰力;发声与共鸣
通过对声乐的学习和实践,切身感受到男高音的歌唱对歌唱艺术有着非一般的影响,体现的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我整体地概括了男高音从声音上来讲的四个主要特征:1、音质最纯净、真实;2音色最明亮,富有金属性,穿透力强,共鸣集中;3、轻松自然,流畅统一;4吐字铿锵有力,发声果断坚决,声音激昂、热情奔放,充满戏剧性。这四个特征充分地凸显了男高音的歌唱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力度和价值度。而在男高音和“难”高音之间,我总结了不同的结论,包括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总结,只有解决了“难”高音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男高音,我就男高音歌唱中的三大问题来讲述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见解。
一、男高音歌唱中三大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歌唱艺术中,男高音的歌唱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就必然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男高音的歌唱气息、2、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3、男高音的歌唱发声与共鸣。以上三者必须始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而且通过以上三个问题之间的由下而上证明的办法,即由小腹往上至头颅的过程,我联想到了金字塔的原理,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塔层与塔尖的整体结构。所以,在歌唱中,男高音的歌唱具有酷似金字塔原理的结构特性,最终将声音通过共鸣作用从头腔发出,从而达到表现歌唱效果的价值,我认为,其特点有:其一,男高音歌唱的过程呈现金字塔原理结构,以歌唱的气息为基础,形成一个坚实的堡垒,与其各技能形成“一线性”发展方向,逐步协调递进;其二,后腰力的作用成为男高音歌唱过程中的过度机体,与气息相结合,符合金字塔中的中层的发展趋向,构成男高音的歌唱气息加后腰力的作用,为动力的第二层机能,为第三层即男高音的歌唱发声与共鸣结论增加有力的依据;其实,在男高音的歌唱过程中,这三个部分具有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协调的特点,每一部分都可分开运作,但是,如果只发展一个部分,则不能准确的表达歌唱的最终价值,原因在于:虽然三部分独立发展,可它们之间都具有递进关系的性质,缺一不可,只有按照发展的步骤三部分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层层递进的发展模式。由此可见,男高音歌唱的内涵就是“以歌唱的气息为底坐,以后腰为支撑”,或是“以共鸣为结论”。其中,我通过理解金字塔的内涵,男高音在歌唱的过程中,愈是体现歌唱的发声与共鸣的状态,即愈会体现歌唱的效果。
另外,男高音歌唱的金字塔原理最终价值在于突出歌唱效果,以歌唱的气息为基础,利用后腰力的纽带支点作用,实现歌唱的发声与共鸣的一种推进发展模式。基本结构是:结合后腰力支点,逐步递进。沟通效果是:歌唱的效果突出,声音悦耳,共鸣明显,让听众有兴趣、能理解、能喜欢、懂欣赏。具体做法是:自下而上表达,自上而下思考,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二、男高音的歌唱气息
(一)对男高音歌唱气息的理解
俗话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只有拥有了气息才可以完成歌唱,而男高音的歌唱气息则要求更高,我认为,男高音歌唱的气息,都是指歌唱技能性发声的一种特殊的气息动态支持力,以及这种支持力的控制感觉。呼吸是维系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能,人的自然呼吸通过呼吸器官自律式生命运动,是人无需靠意识去调节、去控制其运动的方式。然而,男高音的歌唱气息却完全不同于自然呼吸,不同点在于男高音歌唱的气息已经从自然生命的呼吸运动中,转化成一种通过有意识的不断强化训练,使之可以随意调节,随意控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技术能力的特殊技能运动。这就是说:“男高音的歌唱气息从运动形式规律上已经变成非自律性质的生命运动活动方式” [1]。
在歌唱中,男高音的歌唱气息相似于男低音的歌唱气息,因为男高音所歌唱的音域已经扩展到两个八度以上,音域越高,所需的气息就要越多,反之,男低音的音域越低,所需气息也需要越多。我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经常说:想要唱好高音,首先要练好低音。可见,巩固低音对男高音的歌唱也有着非一般的作用,而且他还建议在男高音的歌唱中,应该学会真正使用丹田气歌唱,在具备强大歌唱气息的情况下,更需要灵活使用气息。然而,丹田气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练就的,需要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时间。另外,老师还强调:加强男高音歌唱的机能练习是我们唱好高音的前提,没有结实的歌唱机能,那么我们就不能出色地完成男高音的歌唱。所以,想要练就歌唱机能还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接受科学的系统训练,具有永不放弃的毅力。这样,我们才可以拥有真正的男高音歌唱气息。
(二)运用男高音的歌唱气息
从前述内容中,我们对男高音歌唱气息的含义和需要加强的练习内容已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但是,就男高音歌唱的技能性技术发声过程中,气息应该如何具体地运用,这才是学习艺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应用技术方法的关键。我们知道,歌唱技能性技术发声所需的呼吸运动状态与自然生命运动的本能呼吸运动状态,事实上已经存在吸气深度和所需用量上的比较大的差别。但是,更大的差别则在于男高音歌唱发声中,我认为,应该在保持吸气状态的同时,又要去作呼吸动作,以使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矛盾的产生对抗中,而促动声带发出高质量的歌唱声音。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做如受到惊吓时有意识地使身体获得动态模拟体验感受活动时,深深的吸气使两肋及腰、腹部扩张,并有意识保持扩张形态心理与生理技术活动方式。掌握了这种技术活动方式,我们就可以用一口气自由地唱完一个长的完整的乐句,进而,予以个人在歌唱技能性技术发声技巧上超人的呼吸控制能力。
事实上,男高音歌唱时的气息运用是两种力的对抗,即通过口、鼻、喉咙和吸气肌肉群的兴奋扩张使气息吸入人体内保持其状态,再利用小腹呼气肌肉群的内收力促动横膈膜回升收缩。从而,客观地使歌唱者会很容易地获得歌唱呼吸运动的动态支点,一吸一呼,使气息从无形变为有形,让歌唱者可以自如地将气息变为声能,既可以改善歌唱声音声质,又可使气息增加流动感,使声音更加通顺畅达。不过,还需注意的是:气息的保持,支持、控制、歌唱呼吸的运用、调节,必须同艺术作品的要求,歌唱艺术发声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在整体歌唱进行过程中,呼吸亦应随着旋律的高、低、强、弱变化而变化,否则影响歌曲的整体艺术风格表现。
总之,男高音歌唱的气息是一种技能而绝非自然习惯。因此,每个男高音歌唱者必须对学习和掌握这种技能、技术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够使自己获得技能应用方面的优异成绩。
三、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
(一)后腰力的内涵与特点
.png)
如上图所示,在整个男高音歌唱金字塔结构中,地基层为歌唱的气息,第二层为后腰力,而第三、第四层结合为歌唱的共鸣点。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即使基础做的再好,没有中间的框架就不能完成顶层的建造。所以,中间部分的作用不容忽视。那么,由这个金字塔结构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层有着明显的中点性特征,而且,在整个金字塔层部的递进发展中,它影响着第三、第四层的质量化表现,又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特点为:作为歌唱气息和歌唱共鸣点的纽带支点。有气息固然能歌唱,但是,在歌唱的过程中,人体腰的部分作为呼吸中的过渡性空间,气息的运动必然会途径腰间,这个时候,使用后腰力,令后腰力的作用与气息运动形成‘一线性’金字塔模式发展方向,最终结论为:逐层推进,形成良好的歌唱共鸣点。即地基层与第二层的相结合,利用后腰力的纽带支点作用,在歌唱中形成金字塔形态的递进发展模式。
(二)后腰力的技巧分析
1.歌唱气息不变化情况下的后腰力作用
当气息不变,且后腰力作用力与气息相等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微小变化,说明歌唱的共鸣点具有中强度的颤动和穿透力;当气息不变,且后腰力作用力小于气息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适中变化,说明歌唱的共鸣点具有一般的颤动和穿透力;当气息不变,且后腰力作用力大于气息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很大变化,说明歌唱的共鸣点具有很强的颤动和穿透力。
所以,当歌唱的气息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后腰力作用的大小影响着歌唱共鸣的效果表现。
2.歌唱气息变化情况下的后腰力作用
当气息变大,且气息大于后腰力作用力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微小变化.即歌唱的共鸣点在后腰力作用变小的情况下,使其具有中强度的颤动和穿透力;当气息变小,且后腰力作用力大于气息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很大变化。即歌唱共鸣点在后腰力作用变大的情况下,使其具有一般的颤动和穿透力;当气息适中,且后腰力作用大于气息时,结论为:气息与后腰力共同作用于歌唱共鸣,使共鸣点发生很大变化。即歌唱的共鸣点在后腰力作用适中的情况下,使其具有很强的颤动和穿透力。
所以,当歌唱的气息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后腰力作用的大小随歌唱气息的变化而变化,在适中的情况下,同样影响着歌唱共鸣的效果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后腰力的作用跟歌唱的气息同样重要。
3.后腰力作用对男高音演唱的影响
无论男高音歌唱的气息是否发生变化或不变化,后腰力始终坚持与歌唱气息既彼此独立,又互无遗漏的原则。作为纽带支点,既结合了歌唱气息的发展,又影响着歌唱共鸣的效果表现。既充分地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又使整个男高音歌唱金字塔体系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始终符合‘一线性’发展的要求。对于歌唱的发声与共鸣,后腰力的大小变化始终联系着其不同的表现状态,其特征为:大亦大,小亦小。即在具有歌唱气息的基础上,后腰力的作用力越大,歌唱共鸣的效果表现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后腰力与歌唱共鸣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
(一)男高音歌唱的发声
1.男高音歌唱发声的三个基本原则
唱高音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高音的印象首先形成在脑海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唱高音之前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喉结的位置,横膈膜的支持和面罩共鸣等都要准备好积极工作;其二:在头脑中必须形成一个正确的声音形象,追求什么样的声音一定要清楚,否则很可能是盲目地往上唱.(2)声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相反。这跟实践中关于解决高音问题的一些说法有联系,可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a、唱高音时一定要感觉喉结是向下的,音越高,喉结应该越低;b、唱高音时一方面声音位置往上,达到面罩共鸣焦点,另一方面又要有人体往下坐的感觉,感到一种力量向下往胸腔一直到横膈膜上;c、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音越高头略低。(3)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鸣。我认为,在唱高音的时候,必须找到正确的共鸣方向,不要将嘴张得很大,要感觉到唱高音时声音是从鼻腔出来的,但是很多人不赞同这一说法,可实践证明,高音多用鼻音位置容易掌握。另外,在高音前面的音应保持好面罩共鸣和面罩处的震动感。以上三个基本原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唱好高音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当解决高音问题以后,声音就会得到解放了。
2.男高音练习歌唱发声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练习男高音歌唱发声应注意的要点有:(1)男高音的歌唱发声练习,应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切不可急于求成;(2)学习男高音歌唱发声技术,要持之以恒,要舍得花力气;(3)学习男高音歌唱发声技术,不能只用嗓子,而且要懂思考、懂总结,只有善于钻研,才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4)男高音歌唱发声技术的发展,是和音乐听觉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应该通过男高音歌唱发声的实践和学习优秀歌唱者的演唱经验,努力促进音乐听觉的发展。通过思考和分析,不断地肯定正确的方面,否定和舍弃不正确的方面,把好的声音或正确的发声感觉巩固起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正确的男高音歌唱发声的概念。
3.男高音发声练习的步骤
男高音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第二阶段: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要有耐心和信心,不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二)男高音歌唱的共鸣
1.男高音运用共鸣应注意之点
男高音在运用共鸣方法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歌唱发声时,应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作用,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同时又必须适度地调整共鸣腔,改变共鸣腔之间的比例,才能适应唱低、中、高音不同的要求;(3)将声音划分成三个声区,目的不是为了把这三个声区割裂开来,成为各个互不联系的独立音区,而是为了在歌唱时,使这三个声区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声区,以便在唱低、中、高音的转换过程中,运动自如,听不出明显的痕迹,使歌声流畅,富于音乐表现的能力;(4)要使声音产生良好的共鸣,并在低、中、高音时,使共鸣得到灵活的调整,头上三个共鸣腔:口腔、咽腔和鼻腔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使这三个共鸣体练成一体,又能灵活调整时,声音才能圆润、明亮;(5)共鸣腔的调节,不仅为正确发声所必要,而且还能调节声音的音色变化。
2.获得男高音歌唱共鸣的方法
获得男高音歌唱共鸣的动态技术方式很多。比如,通过采用使喉咙至鼻腔保持如吃惊样的扩张方式,使歌者体会到从人体内部腔体到体外空间具有通畅感的方法。再利用适量的气息,对声带闭合的间隙做持续的吹动动作。而不是粗暴的强力气息冲击,在我们喉咙和下巴周围的肌肉相对松弛,声带就会发出既松弛又通透,既结实又明亮的基音。从而促使歌唱的声音产生更富于高泛音如彩缎般的光泽和色彩。通过以上的动态技术方式练习,从发出声音的自体感受上,会体验到我们的鼻子(鼻腔)到头顶会产生一种较强烈的振动轰响,而这种振动鸣响,恰好就是所谓歌唱所需的特定共鸣效果。还有一种帮助建立起男高音歌唱共鸣的方法:即感觉一下类似做哭泣时的身心活动形态。因为人在哭泣时,特别是在痛哭时声音都会发生较大的音色变化。其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哭泣时会无意识地在自然状态下使喉咙松弛扩张呈开放状态,喉咙也会不自觉地降低位置。声带在这种哭泣的运动状态下,也出现适度的拉紧,特别是人的咽部也最大限度地因激动、亢奋而发生了变薄的现象,舌根也不再因紧张而僵硬,软腭也由于兴奋而发生向上抬起的现象。哭泣时由于横膈膜的动作幅度比平时大得多,深的多,就会使人很容易地、切实地体会到气息的深度支持对于人体歌唱发声的积极动态功能作用。
总之,欲获得充分的男高音歌唱共鸣,使自己的歌唱声音音色得到美化,达到一种高水平的境界,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做到的事。尽管我们从理论上可能非常容易地懂得技术动作的要领,但是,参与歌唱发声的人体肌肉与神经系统要达到反应能力上的敏感,则还是需要长期有意识、有目的的专项技能训练才能获得。
五、总结
歌唱方法向来都是歌唱者非常重视的内容,因为正确的歌唱方法,从意义上看体现在歌唱技能上,从本质上看它会对歌唱的艺术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男高音歌唱方法体系中的三大问题即男高音的歌唱气息、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的解决和正确运用从根本上看是其长期所需的,因此男高音的歌唱方法的创新更多地为歌唱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传统歌唱方法模式是从歌唱中的气息抓起,通过获得歌唱的共鸣反应,实现歌唱的发声的要求。所以传统的歌唱方法是以歌唱的发声为目标开展的,这些环节固然不可忽视,但是这种传统的模式忽略了一些人体中具有特性作用的部位,如后腰力。后腰力的作用作为男高音歌唱结构中的纽带支点,不应该给予忽视,而且,我大胆地将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作为声乐艺术中理想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歌唱方法的发展思路。后腰力的作用是结合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为发展目标所作的‘一线性’规划,其目的是为了突显男高音歌唱发声与共鸣的状态,又可富于歌唱质量化的艺术表现。歌唱方法是个总框架,歌唱所需的各项技能都必须在以男高音歌唱发声与共鸣为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后腰力也是如此。将男高音的歌唱气息、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男高音歌唱的发声与共鸣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实现质量化的、情感的、美化的歌唱艺术就是本论文的主旨所在。
在实际解决男高音歌唱三大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1)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歌唱方法体系,实践得到的总结属于个人感受和经验;(2)由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难免有疏漏,可能还有许多问题论述的不够深刻,我会继续从事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这一观点尚未确立,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虽然男高音歌唱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尽完善,但是这并不表明没有承认这个新的男高音歌唱方法体系的可能性。理论界应积极参与歌唱中“后腰力对男高音歌唱的作用”这一观点的研究与实际过程,在实践中发展新的歌唱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2]张叔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汤雪耕.怎样练习唱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甄立夫.科学练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7][苏]那查连科,汪启璋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8]韩璐西.歌唱的技巧[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