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梁剑
[导读]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梁剑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比较阅读由“同”展开相关联想,拓展思维,再由“同”中找出的“异”, 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彰显各自的独到之处,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解读。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因此,比较阅读的“求同存异”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重要方法。
        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也出现了比较阅读题,如2014年Ⅱ第9题,两首诗同写了‘灯前’,分析各自表达诗人的不同感情.2015年Ⅰ卷第8题,两首诗同为描写塞外景物,分析描写角度上的不同之处。2015年Ⅱ卷第11(4)题,分析老汪和孔乙己人物性情气质上的同,精神困境上的不同。2019年全国卷Ⅲ,刘禹锡《插田歌 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阅读题比单一阅读更能拓宽学生西谁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适当展开比较阅读训练,提高学生此类题型的应试能力。于此,笔者提出了比较阅读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宏观比较,培养比较意识。
        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必修课的单元编特点是同一单元的文章类别相同,因此,就近取材,求同存异,将同单元的两篇甚至三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意识。
        如必修一第二单元,《小狗包弟》与《囚绿记》对比。相同之处:①情感相同,同样表现出对对象的喜爱之情,忏悔之意。②手法相同,同为以小见大,以物写人,折射时代,反应现实。不同之处:①结果不同,一为悲剧,《小狗包弟》最终小狗被送到医院解剖,结局惨烈。一为喜剧,《囚绿记》最后常春藤被作者释放,得以恢复自由,得以自由生长。②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同,《小狗包弟》反应的是文革期间文人受压迫的现实,《囚绿记》反映的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现实。
        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对比。相同之处: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主体为写景,借以抒情。②手法相同,同样运用了联想,《荷塘月色》由眼前荷塘月色之景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联想到了《采莲赋》与《西洲曲》,《故都的秋》由秋景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诗人关于秋的文字,联想到了欧阳修的《秋声》和苏轼的《赤壁赋》。也可以说是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前面写实,后面写虚,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不同之处在于:①行文构思不同,《荷塘月色》移步换景,《故都的秋》以秋景贯穿全文。②情感不同,《荷塘月色》情感有变化,由出门时的淡淡忧愁到欣赏荷塘美景的淡淡喜悦,再到归家时的淡淡忧愁,《故都的秋》情感无变化,始终围绕“清、静、悲凉”选择景,选择写景的角度,以“悲凉”之情贯穿全文。
        二、微观比较,提高鉴别能力
        微观比较就是具体的比较,有选材、结构、立意、语言比较、表达方式、文体等。微观比较在必修课“研讨与练习”中多次出现,教师可及时进行比较阅读的对点训练,指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的对比阅读题,找好对比点,具体内容参照教参。



        如:必修一《再别康桥》,课后研讨与练习,三首诗同写了‘丁香’,分析不同诗歌中的含义。第一首李商隐《代赠》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作中女子的愁心,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第二首李璟《浣溪沙》将“丁香”与雨中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托丁香的愁。第三首王十朋《点绛唇 素香丁香》将丁香人格化,用拟人手法写出丁香的淡雅、隐忍及愁绪。
        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两首词都提到 “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两首作品人物形象同为“英雄”但是指向的对象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搵英雄泪”其中的“英雄”是指词人自己,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以恢复权为志大宋江山为志愿,然而朝廷中投降派占了主导,词人只能挥洒一个孤寂的爱国者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泪.《永遇乐 京口北固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追忆孙权,悼古伤今,当今朝廷再也没有象孙权那样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家邦的人了,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
        必修五王勃《滕王阁序》,本篇和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对人生有着一份特别的热爱与执着。王勃则是由悲人而及己,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他发出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
        必修五《谈中国诗》,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文体相同,都是诗歌,但是细分下来,《致大海》是自由体诗歌,《观沧海》是古体诗.两首诗的思想内容不同,《致大海》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尚自由的精神。《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作者通过写大海抒发自己政治家、军事家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适时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设题,巧抓比较点。
        必修一第六课《鸿门宴》第四题,让学生谈对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看法,可以顺势让学生谈谈对于项羽不过乌江的看法。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和李清照《夏日绝句》同是写此事,分析三位诗人的诗对此的不同看法。杜牧的诗“卷土重来未可知”肯定项羽的能力,认为他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王安石的诗“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认为卷土重来也不能改变其失败的结局。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项羽的能力高度赞扬,表达了对他的思念及惋惜之情。
        四、精设比较,提高应试能力。
        研究历年高考的比较阅读题,根据全国卷的出题方式,精设不同文体的比较阅读考点,强化比较阅读题训练。如:古诗阅读类易设考点:意象、手法、思想情感。文本类阅读多为中外小说,可设比较的考点有:人物、情节、环境、手法、主题。围绕考点,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求同存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