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祝敏英
[导读] 小学是学生打下坚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性时期。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晶宫小学   祝敏英  236600

【摘要】小学是学生打下坚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性时期。学困生作为语文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群体尤其应该受到教师重视。如同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样的,导致学困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教师当把握学困生的基本学情,精准打击,因材施教,多措并举,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
        学困生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之一,借鉴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经验,学困生工作也可做到“精准扶困”。语文作为小学三大主科之一,于部分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当对学困生群体予以理解,并耐心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下,笔者意在通过教学实践,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启发下,从激发动机、明确目标以及结对帮扶这四个角度来证实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可实施性。
         一、“精准扶困”需激发动机
        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脱贫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亦如是。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困生的学习需求,而后激发其学习动机。关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可结合奥苏泊尔的学习动机分类理论,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认知内驱力——打造趣味课堂
        认知内驱力即因好奇而产生学习动机。之所以好奇,是因为学习对象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趣味性语文课堂。
        以《桂花雨》一课为例。当学到这一篇课文时,正值校园或道路旁桂花盛开的时节,则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亲眼观看桂树之形态、触摸桂皮之感、轻嗅桂花之香,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领略课文与生活的衔接之处。又例如课文学习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暂时借用父母手机拍下桂花照片,然后分享至班级群内,或拾起凋落桂花,将其制成标本。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良性小组竞争
        自我提高内驱力即赢得地位与自尊心产生的学习动机。基于此,教师促使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以小组形式运行语文学习的良性竞争模式。
        例如,学期始,语文教师联合班主任,依据学生学力情况,优等生与学困生以及中等生交叉编排座位与分组。良性竞争可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诸多环节:例如在早自习安排背诵古诗三首这一任务时,要求每一小组长在该组全部学生背完以后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XX小组已全部背完”字样。
        (三)附属内驱力——罗森塔尔效应
        附属内驱力即想要得到别人赞许和认可产生的学习动机。则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期待,让学生自信且快乐地学习语文。
        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发现个别学生走神,则教师并不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表扬某位认真听课的学生——被表扬的学生感到开心,于是保持认真听课状态;走神的学生感到愧疚,于是转而认真起来;其他学生为得到教师夸赞,也更为投入。


当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进步时,则教师对其进行表扬,并表达希望他下次的作业也完成得同样好的期望。
        以上,从各个方面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有利于学困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觉地“脱困致优”。
        二、“精准扶困”需明确目标
        精准扶贫制定有总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则“精准扶困”也应当制定出明确的大目标以及细致的小目标、小任务。
        设置大目标例如本学期所有学困生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不低于平均分10分以上,摘掉“学困生”帽子。关于小目标以及小任务的设定与完成,则可细致到每一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作业完成——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教师提前设定由哪位学困生回答哪一问题:“赵晓华同学,你来说说看有哪些代表秋天的事物呢?”——“菊花、桂花、柿子。”教师于是对赵晓华同学进行表扬。当批改学困生作业时,教师应耐心指出其错误,并对其完成较好的地方予以鼓励,留下“争取下次也拿大红花!”“继续加油!”等字样,将小目标暗含在评语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位学生为自己制定每周变更小目标——今天背完“燕子”;本周读完《格林童话》……
如是,明确目标以后,学困生的学习指向则更为明晰。在目标的推动下,学生也更有动力努力学习语文知识。
        三、“精准扶困”需结对帮扶
        精准扶贫中的“对口扶贫”、“先富带动后富”等思想同样适用于学困生教育工作。结对帮扶首先要了解每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因材施教,根据学困生特点为其安排帮扶同桌或帮扶伙伴。
        例如将语文成绩优秀而数学较差的小李与擅长数学而不擅长语文学习的小张编排为同桌;将性格活泼、生性好动的学困生小杨和安静的语文课代表小周安排成左右桌;将不善于写作文的小赵和文采飞扬的小程安排在一组。且教师对不同的帮扶二人组提出不同的目标:小李与小张互补语文与数学;小周帮助小杨专注学习,改掉东张西望、爱交头接耳的毛病;小程帮助小赵提升写作水平。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小程帮忙修改小赵作文,从写作文采、写作结构以及书面整洁这三个小赵相对欠缺的角度来指导小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帮扶效果进行动态观察与调整,当发现没有成效或者效果甚微时,教师应考虑更换帮扶对象或为学生提出相应对策。
        如此,精准打击每一位学困生的不同问题,为其安排合适的帮扶伙伴,能够有效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且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对学困生形成替代性强化,促使学困生以优等生为榜样,使自己朝着优等生方向努力。
        总而言之,实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可从激发动机、明确目标以及结对帮扶这几个角度出发。在引导学困生提高成绩的同时需注意学生具有独特性,教师应当善于了解学生特征与需求,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鼓励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海侠.小学语文学困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40):51.
[2]张厚琴.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20(16):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