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因材施教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吴刚
[导读]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湖北省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刚 437500 摘要: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小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因材施教 实施策略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重要的原则之一,但是从目前实际的小学体育课堂来看,这一原则在其中贯彻得并不充分。在现如今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仍是以学生做操能不能做到整齐划一,老师所教的学生有没有按照标准去做等等一系列的标准,检验一堂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教学的内容也仍是以教师带领做操,或者进行传统的跑、跳远、拔河等活动,并不在乎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学到了什么,身体是否真正的得到了锻炼,有没有真正的融入进课堂中。 一、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是教学的基础,而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因为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身体发育还不成熟,身体的力量仍处在一个比较低下的水平,就身体素质而言,还不能负荷高水平的运动。但就体育运动而言,肯定是以力量为主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多采用频率高、负荷低、协调度较强的力量训练方式为主来进行教学。要能够在促进小学生身体力量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了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因材施教策略 从上述对于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分析可看出,小学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策略是建立在以此为基础之上的,再加上实际教学政策中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并不严苛,因此小学体育是有很的空间可以开展因材施教策略的。 第一,坚持以儿童为本。新课改政策倡导教学要以人为本,而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那么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在实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具体的动作示范,无论是对于体育知识的讲解,还是动作技能的示范。而且在必要以口头讲解作为辅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记得使用儿童的语言,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需要表达的意思。 举个例子:在要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赛跑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要像开心超人一样跑得那么快”,而如果是要进行灵敏度的训练的话,老师可以说:“要像喜羊羊躲避灰太狼的追赶一样那么灵活”。这样,小学生就能明白老是想要他怎么做了。 三、教学活动设计要科学化、多样化 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并学会主动合作、思考、探究,而不是单单的让学生学会现成的动作,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进行。 (一)要设计儿童化的教学 所谓的儿童化教学,就是要根据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古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小学体育教师要明白,教学一切要以学生为主,要积极地防止体育教学成人化,要知道小学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不是单纯的体育动作教授,更要懂得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

比如:做徒手操进行热身活动时,枯燥无味。我们就可以将它儿童化,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活动的特点,并配以动物的声音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天真无邪,善于模仿的身心特征就得到充分展示。 (二)要设计兴趣化的教学 一切学习的动力皆源自于兴趣,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活动设计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小学生还很容易出现厌倦感,对于事物的新鲜感持续不长久,所以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持学生的兴趣,推迟厌倦感的出现时间。例如:在课堂中如果反复学习一个课间操的动作的时间久了,小学生就会开始出现厌倦感,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调节,再次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例如:障碍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小体操垫自己设置障碍,自主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眼前的一个个障碍,就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类困难,动员学生去跨越它,克服它,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这样既达成了克服障碍的教学目标,又巧妙地通过情景设计让学生持续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 (三)充分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兴奋,但抑制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产生疲劳感。而游戏教学法所具有的趣味性,不仅能够很好的调动小学生兴趣,还能够很好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延迟疲劳感的出现。而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的最好方式,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进行,这样就能够在课堂的开始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在最后完美的结束课堂教学,从而有力地维持课堂教学的氛围。例如:一次障碍跑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情景游戏,如:“木屋躲雨”、“龙舟跳”、“跨越小山包”、“实现人生理想”等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开展技能的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既进行创新实践,又愉悦了身心。 四、因材施教的艺术:合理评价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划分,但其实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假设班上的一位同学上课遵守纪律,很好的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因为自身身体素质欠佳,期末开始只考了七十分;而另一位同学身体素质很好,平时的体育训练都不在话下,期末考试也考了九十五分,但是上课却不遵守课堂纪律,有时候甚至喜欢扰乱课堂。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要评价前一位同学是差生,那是相当不合理的。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切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要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开展。综上所述,要想在小学体育中很好的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那么就要在以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为基础的前提下,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样化、科学化的手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一切都要遵循从儿童出发的原则,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评价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在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邢江龙.小学体育教学怎样因材施教[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0):8-8. [2]沈静.小学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策略[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21):88-88. [3]隆宽彬.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1):177-178. [4]沈泉波.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J].学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3,(8):17-17. [5]刘梅.小学体育教学怎样因材施教[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9):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