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蔡梦颖
[导读]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师范学院 蔡梦颖 224002 摘要: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乐学”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思政课;乐学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关键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又在于全面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总书记谈到,学校办学应该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政课是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办好思政课关系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是指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以共同的文本为中介,以充满温暖的“乐学乐教”为教学情态,以师生协同发展理念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空间。 二、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1.教师“乐教”,体悟“教之乐”。“乐学”课堂让教师实现以往仅仅把思政课教学看成是谋生职业的思想超越,令其从思想深处认同思政课魅力和价值,对自己的专业具有极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所,从事工作的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这种高度认同和投入,自然令思政课教师不仅能以自身的道德品格引领学生,而且能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从而灵魂深处感悟教育的成就与愉悦。2.学生“乐学”,感悟“学之乐”。“乐学”课堂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乐趣,创造一种活泼有趣和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地探究和交流,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充分感悟思政课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价值。 三、思政课“乐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寻求时代热点与教学重点契合点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概括性、总结性、抽象性等特点,其内容理论性与政策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晦涩、难懂的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是进行思政教改的又一难题。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2019年起,全国大学生平均年龄已经步入“00后”阵营。

对此,思政课教师更应依据当代大学生特点,找寻其思想活跃的兴趣点,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丰富思政课教学案例,力求找到思政课教学重点和学生日常生活兴趣点之间的贯通纽带。 (二)开展思政课乐学课堂的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既属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的指挥棒;同样思政课乐学课堂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学评价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思政课教学除进行理论和知识的一般性讲授外,更为重要的任务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思想、优秀品德和积极行为。这内在的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之处———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要渗透到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三个领域,深入到学生对社会相关领域的价值判断及个人是非观层面。乐学乐教”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难以采用教学评价的各种量化指标:传统的单一、静态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乐学”课堂的基本要求。因此,“乐学”课堂倡导多维、动态教学评价模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并对其不断跟进和调整,让思政教学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三)加强思政教师理论水平 思政课教学改革核心在人,而教师是育人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思政课教师有着独特的教育使命,它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人才的重任,培养具有高尚情操与历史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的重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就全国而言,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过硬。那么,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就要抓紧一切机会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其完整科学体系的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 结束语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性格特征,面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以师生协同发展为目标展开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的研究,界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政课乐学课堂的内涵,构建乐学课堂教学模式,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为省内外其他同类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韩祥伟.高校思政课“乐学”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1):64-68. [2]邢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26-27. [3]许玲,黄波,孙薪妞.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9):80-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