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蓝常建
[导读] 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和他人所赋予的,在享受时,要心怀感恩,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付出。
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中心学校 蓝常建 530612 摘要: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和他人所赋予的,在享受时,要心怀感恩,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付出。这份感恩,包括对家人、老师、朋友,以及祖国和社会的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心境是明亮开阔的,可以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回馈给社会。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培养 引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备的基本品德.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孩子们十分骄纵,有求必应。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感恩意识淡薄。基于现实出发,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十分必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文明、是品德、是责任、是行为。为了让每一位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就必须注重感恩教育,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针对性活动落实感恩教育,从而点亮孩子感恩的心灯。 一、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学生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不少学生存在坐享其成的心理。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不懂得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的道理,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在生活各方面都把孩子照顾得仔细周到,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近几年频频出现学生辱骂父母、对父母拳脚相向甚至杀害亲人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这部分孩子不懂得感激父母、社会,把错误全推给别人,没有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二、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培养 (一)营造感恩的课堂氛围 德育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要将感恩教育当作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去完成,而是要认识到感恩教育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营造出感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表达对感恩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要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感恩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感恩教育走向生活 学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感恩活动,让孩子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感恩教育。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每周固定的升旗仪式时“国旗下的讲话”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校的配合下,学生能够集体接受感恩教育,具有振奋性。

其次学校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定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且要注意班会形式的创新、如可以举办“感恩爸妈养育恩”、“感恩师恩”的演讲比赛,也可以举办“学会感恩”的故事分享会,还可以开展“感恩的重要性”辩论会等。这些活动极具创意,且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切实在开展过程中将感恩教育落实到位。其三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班级文化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出有关感恩内容的黑板报,可以在校园名人名言中张贴感恩事迹等。在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报刊栏来张贴有关感恩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新媒体等开展感恩教育,无声无息的教化着学生。 (三)文化引领 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影响、感化人。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要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重视感恩教育文化的营造,从小处入手,从学生身边入手,让感恩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积极、向上、进取的校园文化能为师生创造一个无形的心理磁场,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能让学生最直观地接受心灵的洗涤。我校因地制宜,用心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根柱子能育人。教室、楼道、展板、橱窗、墙壁成为学校宣传感恩文化的窗口,学校校门口感恩教育长廊以父母之“恩”、朋友之“恩”、同学之“恩”、社会之“恩”为内容,向学生展现了会感恩、懂感恩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隐性文化注重感恩教育的内涵发展,我校围绕“和善”教育主题,以“善行天下”为理念,以“创和善学校——善管善理,做和善教师——善教善导,育和善学生——善思善学”为主线,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学校积极建设“一班一品班班有特色”班级文化,以感恩教育为主的班级文化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学校教育主题文化和班级文化不断优化,学生接受“和善文化”的熏陶,养成善知、善行的好品质。 (四)对学生感恩实践进行及时反馈 学习是需要激励的,感恩教育也不例外。在感恩教育中,为了让学生更有动力地去帮助和回报他人,教师需要对他们的感恩活动进行及时的反馈,可以是口头的表扬,也可以是加分。在学生参加完志愿服务后,还可以为他们颁发证书留作纪念,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动力,并因此从感恩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结束语 悠悠赤子心,浓浓感恩情。感恩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为了提高小学学校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就必须调动任课教师、德育教师、家长等多主体,采用有效手段在孩子的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 [1]赵玉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J].教育,2019(23):45. [2]孙英,薛桃.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08):77. [3]吴佳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引导[J].教育,2019(04):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