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彭朝军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彭朝军
[导读]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育和智力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社会能力启蒙和锻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建设都起着十分深远的作用。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碧塘中心学校 彭朝军 4233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心理发育和智力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学生社会能力启蒙和锻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建设都起着十分深远的作用。而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兼具的基础学科,其课堂的创新和完善对学生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不能被忽视。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主要的难题之一,要求教师重视课堂的改革和调整,激发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潜力,通过有效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引言:小学生受自身年龄因素影响,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天性,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散发性思维,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一、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联系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出发,融入更多的生活材料,使问题情境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来的形式更加多样,更能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比例”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比之间关系的认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现在小红正在做一项打字的工作,老板承诺小红每打2000个字就给小红20块钱,已知小红今天打了8000字,请问老板应该给小红多少工资”。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们再联系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理解,以增强对比例的理解。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创设问题情境,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找寻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生因为心理不成熟,极容易产生情感波动,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另外,老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课堂的氛围。例如,利用多媒体图画、动画,将隐含的数学知识展示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参与数学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将自己的见解表达给小组成员,有益于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借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们年纪小,他们更喜欢游戏。游戏才是激发学生们强烈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借用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这样说:同学们,现在我要给大家玩一个小小的魔术。

学生们听到魔术便提起了学习的劲儿.教师左手拿着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右手拿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这时可问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呢?这时,学生们会回答:正方体。接着,教师可将左手和右手两个小正方体进行叠放,这时再问学生,这又是怎样的图形呢?这时,学生们会回答:长方体。教师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了解到了正方体和长方体各自的图形特征,使其能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快速进入到课堂中,与教师互动,探索新知。 四、基于过程评价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心。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来评价学生,对一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类表现做出及时并且有效反馈,这也是使得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加科学化、有效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物体”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课程一开始,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一个简单物体,对A小组作指导时,其他小组要进行认真观察,并提出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组内每一位同学的讨论参与度、讨论态度,给予客观的反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以鼓励为主,着重注意调动表现不大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发言回答问题时,要着重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程度,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 五、注重问题情境的思考性 建立问题情境是想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只有思考,学生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老师建立问题情境必须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他们新的见解和想法。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更重?”许多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铁更重,显而易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一样重.为什么有的人会回答错误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更容易利用知识惯性来看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重量而不是物质,所以多多引导学生注重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解答数学问题上无往不胜。 结束语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表现自我,更能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桂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19(13):45-46. [2]欧艳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79. [3]王爱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亚太教育,2019(0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