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陈晓丽
[导读]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陈晓丽
        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小学  山东淄博
        摘要: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对数学教学成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小学的数学教育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重要环节应当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开展。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有利于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有哪些呢?接下来就浅谈下本人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
        数学思维能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的思考与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使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并增强其对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1据不同年龄段指导思维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关心周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针对小学生爱玩爱跳的性格特点,从足球比赛中球员踢进球的次数累加计分、犯规扣分来让学生理解。再比如利用画五角星进行5的乘法口诀的提问:1颗五角星有几个角?2颗五角星有几个角?3颗五角星有几个角?......7颗8颗9颗呢?这种现实生动的例子,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乘法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基础,在问题的设计上更应注重多人的互动。例如,在学习“百分比”的时候,创设如此问题情境:有ab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分别向杯子导入等量的水,在a杯中加入半勺盐,在b杯中加入一勺盐,问哪个杯子中的水会更咸?这样的情境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猜想,可以实际拿出杯子、水、盐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水量放盐多的水更咸。在这样的一个有效问题探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扩充了知识面,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生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与反思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比较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理解的差异,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认识,在交流中求同存异,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到知识的核心本质,从而建构知识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形成相应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探索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域界限的交流协作的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特点,利用平板电脑,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过程收集起来,通过网络连接以图片形式同时呈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的交流能在对比、关联中逐步深入下去。电子白板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素材可以同时呈现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加工,抛去杂质,最终呈现出知识本质。同时我们也可建立班级QQ网站、网上课堂,把交流和讨论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意见、独到的见解或好的解题方法、遇到的问题,以电子邮件发给其他同学和老师,或挂在网站的论坛上,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反思。
        3利用资源,改善课堂气氛
        讲解计算的教学过程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新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播放视频、编写相关歌曲、开展游戏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能,又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知识的追求,这完全契合核心素养概念的教学背景。例如,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一小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课堂活动,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动画,分别滚动播放多位数和个位数,请学生随机按下暂停键,用暂停界面的两个数字进行乘法计算。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又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4融入生活情境教学,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经验融入教学,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生活化的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并在数学思维的帮助下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能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比如,在“乘除法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两位数及以上的乘除法运算技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已知在纸盒子里一共有50颗糖果,其中有20颗桃子味的糖果,香蕉味的糖果是桃子味糖果的一半,而苹果味的糖果数量是香蕉味的2倍。请问香蕉味糖果与苹果味糖果的具体数量?”这样生活化的案例能促使学生深入感知数学思维的重要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数学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5从“散”求“新”,提升思维品质
        从“散”求“新”,提升思维品质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培养质疑能力坚持“问能启思、问能解惑、问能知新”的理念,从知识生成、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的“关节处”引导质疑,实现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例如:“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此计算,去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列出30%÷10×12=36%,就须质疑:“根据上面算式,后两个月‘超产’计划的百分之几?”学生发现错误后思考:“若转化为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能否避免错误?”从而得出(1+30%)÷10×12-1=56%。(二)突破“负效”定式思维定式既可以快速促成知识技能正迁移,也容易表现为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忽视问题细小变化,信守已有原则与方略,影响学习速度与质量。因而,要敢“破”敢“立”,增强学习“效能”。例如,比较14/13、10/17、70/29、35/47的大小,学生利用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是70,转化为“同分子分数”,则较为简便。(三)加强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是对数学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揭示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教学实践往往表现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训练。例如,在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请在腰CD上找一点F,使得CF∶FD=BE∶EA。学生极易求解;接着,把类似要求转换到梯形两底或任意四边形中,使得问题不断深化,思维愈加深刻。
        结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时,要始终紧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型建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五步尝试教学模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253.
        [2]吴淑家.培养数学视觉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新视角[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7):76-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