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连映娜
[导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小学阶段平均数教学的要求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连映娜
        广东省普宁市麒麟镇径水小学  515352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小学阶段平均数教学的要求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前引导、课中启发以及课后练习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数;学生;课堂
        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平均数的教学安排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中。教材主要是通过两个例题来展示,第一个例题通过学生求四个学生手机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来展现平均数的意义和球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第一个例题则强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里计算平均数已不是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桑的作用,加深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
        除了展现例子,教材还结合课后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体现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在多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平均数是一个常用的比较量。
        将“平均数”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一,是因为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虽然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二,是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好奇心加以引导,使其转化为求知欲,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观念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后要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创新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许多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反馈评价时,往往不够在意,评价语单一,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自己实际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研究
        1、注重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在数学教学中也适用,教学“良好的开端”就是导入,精彩的教学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在课程开始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姐姐和妹妹分糖,姐姐分2颗,妹妹分4颗。”接着让他们讨论这样分是否公平以及如何分才能公平。学生能很快看出把妹妹比姐姐多的2颗分1颗出来,两人的糖果数就一样多了,并用多媒体展示分糖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例子,除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之外,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虚拟”的,并不表示实际每份数量,而“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
        2、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导入环节对“平均数”的认识是初步的感性的,进入授课环节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比如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和平均数的作用是什么等,接着可以创设“男生、女生比身高”的情境,将班级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记录两组学生的身高,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两组学生身高都不尽相同,如何才能直接比较出哪组学生高,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先求每组学生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情境即充满趣味又充满思考意味。这一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第二要新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三要有启迪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考。
        3、加强练习,注重反馈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平均数”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知识较为扎实的同学,可以布置难度较大的题,,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则应注重其基础知识的训练,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平均数”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供有效且多元的教学情境,创建一个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情,注重导入环节,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在课堂中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金香.基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平均数”概念学习的学情分析[J].现代教学,2020(Z1):141-142.
        [2]周智,林晓玥.把握数学本质  提升核心素养——以“平均数”教学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8(29):42.
        [3]张雷.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设计教学——以《平均数的认识》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8(37):114-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