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吴卫红
[导读] 只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
        吴卫红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张店小学  浙江台州  317000
        摘要:只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才能让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展现出来。如果学生发现了有效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的质量得到保障。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教学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开放性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引言:在小学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有效问题。学者陶行之也曾认为发现问题对学习数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学会这些数学知识。该问题的有效性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原则进行办事,在一定情景下进行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
1.1坚持针对性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学工作时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学习,需要数学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联系到实际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思索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在进行这种创新的时候,数学教师也需要联系具体实际情况,保证所教授的内容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1.2坚持趣味性的原则
        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非常小,并且对外界产生了非常强的好奇心,并不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认真听讲。而学生这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严重影响。教师也需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让数学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工作。
1.3坚持层次性的原则
        国家专业的教学专家在进行讨论之后才制定出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所以在这些专家进行商讨的过程中,所挑选的内容也一定是适合当前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难度,可以运用层次性教学的方式,详细分析这些知识点,不断总结数学知识点,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数学知识。
1.4坚持创造性的原则
        教师需要带着创造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创建出来的问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学习知识。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会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学会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数学教师在进行容积方面的教学工作时,需要提前在讲台上摆上各种各样的容器,不需要提前讲解需要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讨论的方式总结容器的特点,最后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二、小学数学问题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2.1结合实际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现阶段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发现一些数学方面的问题。再结合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数学规律。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当中,有一道例题就是需要小学生对一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小学生有任何的提示,只是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这道题。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了很多分类的方法,所以面对这道题的时候,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之前已经学会的方法去进行划分,并且学生其实已经有了自己分类的依据。但是因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也就可能让学生分类的结果不一样。虽然只有一道数学题目,但是通过总结却发现学生总共有三种分类思路。有一些学生是按照图形的大小进行区分,有一些学生是按照图形的颜色进行区分,还有一些学生则是按照形状进行区分。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已经拥有了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也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2.2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情绪影响,数学教师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也可以增添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可以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眼光,对学生当前的心理和学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比如在讲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的时候,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需要让小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也可以利用游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游戏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渐增加。并且通过游戏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通过几秒钟思考反映这个数究竟是不是3的倍数。由于之前学生也没有过类似的培训,所以当教师说出这个条件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好奇。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也逐渐增加,开始独立思考。因为在上节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向小学生传授了2和5倍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会探求3的倍数的知识,当学生对此已经有一些感悟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多个角度思考个位数的倍数特征。
2.3提出启发性提问,在探索悬念中解决问题
        只有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感到好奇时,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活跃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教授三角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也会提前设置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在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思索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怎样才可以计算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启发性比较强,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2.4提出开放性问题,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所以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和创新思维。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变得更加发散,让学生拥有更多联想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的探索精神更好的展现出来。
        比如在引导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刚复习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假如一个陶瓷厂要生产地板砖,怎样才能更多的设计面积是36平方米的长形地板砖。长和宽都要取整数,总共有多少种设计方案?由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思考。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学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后当学生表达自身想法的时候,也可以把学生所说出来的答案进行总结。发现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给出1×36、2×18、3×12等不一样的答案。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也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增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数学教师运用情境法进行教学时其实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也可以让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数学教师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树立发散性思维,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03):34.
[2]林丽锦.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8(01):25.
[3]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0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