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涵发展趋势给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谢家慧
[导读] 新课改后,课程内涵明显有了新的发展
        谢家慧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  
        摘  要  新课改后,课程内涵明显有了新的发展,在其发展趋势之下,课程走向逐渐倾向于体验化、过程化、学科整合化、实践化、资源特色共享化等,以此为前提也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完成了课程内涵发展对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职能意义。
关键词  课程内涵;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启示
        从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后,课程改革便热火朝天的在各地中小学开展着。[1]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以及新课改的实施,我们对课程的内涵建设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越来越多的把目光集中在课程本身及其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性上,逐渐从关注课改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其目标与价值都需要通过课程实施得以实现,所以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多种形态的教育观影响下,课程内涵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其自身趋势。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涵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新的启示与发展趋向。
一、课程内涵
        关于课程内涵,我们以往的经验就是将其与教学内容、教材等同起来,但目前我们普遍持有的课程内涵观为: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2]
        我们知道,课程作为对个体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其内容是要通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以及教科书来组织完成的。[3]按照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进行编排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的系统化、整合化与连贯化。只有将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统整性和灵活性融会贯通到课程中,才能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课程是互动性极强的学习过程,它通过活动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课程的设置必然基于学生的人格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经过完整的活动将各方面内容沟通整合,实现学生个体能动性的有效发展。近年来,这一层面的内涵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体现较为深入,成效也较为突出。
        最后,课程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机融合。学习本身其实就是经验的改进与延续,课程正是将经验的可传递性嫁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另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经过经验的习得与验证获得生活技能、科学常识、精神动力、文化素养与信息能力等。
        综上可知,课程内涵的终极要义即为“为人服务”,它具备科学性、知识性、人文性、自然性、经验性与互动性,在这多重性质之下,课程内涵被演绎得更为丰富、更为人本,更趋同于时代进步的需求。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综合考虑人文教育观的不断发展、发现教学法的不断延伸、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渗透,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也有了新的趋势。
(一)对体验学习的重视逐渐高于知识学习
    在信息化社会,小学生的课程内容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当前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对学习过程体验的重视已经远超对学习结果的判断。城镇小学各学科课程中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多,课程目标的定位也更加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教育者对学生现有经验的考虑更加充分,课程深入到城镇发展的各方各面,包括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科技服务等。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认知目标放在了情态与能力目标之后,这不得不说是人文社会中关于教育的一大进步。
(二)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逐渐强于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体系内容,课程是内容,而教学是方法;课程是静态的,而教学是动态的;课程是系统的,教学是灵活的。所以,我们需要教学将课程付诸实践,更需要课程来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与传递性价值。当前中小学课程内涵发展中,社会更趋向于认同课程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但从一定的教学实践来看,不难发现,课程目标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而是通过课程内涵的隐性意义将教学的过程价值进行最大化延伸。

所以,未来课程内涵的发展走向也必然是将过程和体验放在首位,继而才是目标是否被完整无误的实现。
(三)对学科整合的注重逐渐多于单一因素
    课程内涵的不断发展中,我们逐渐发现,单一学科割裂性的发展慢慢被时代所抛弃,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课程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小学课程为例,数学课与科学课可以进行整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制作中去,形成课程的可拓展性与可延伸性。将语文课与艺术课进行整合,令音乐与美术的艺术熏陶融入文字美、语言美、道德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未来课程发展的主要途径,那么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则更高一层,所以教师课程体系培训系统化也势在必行。
(四)对综合实践的强调逐渐大于理论体系
    课程的内涵建设在显性课程中体现较多,在隐性课程中则较难被深刻挖掘。但近年来,各大中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应用达到了如火如荼的状态。那么针对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其内涵延伸到了社会科学、信息科技、道德品质、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着重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写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反思调节能力等,对比过去,更多的关注真实世界,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式的纯知识摄入、理论学习。
(五)对资源开发的倾斜逐渐高于校本自研
    2018年1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印发是实施让我们对小学课程的教师成长有了新的思考,文件中所提取的框架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对应,实质是将学生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这种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促成了教育资源的高度开发,将校本自研流于形式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事实上,新课改以来,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加,资源链条更是涉及到当地文化、旅游名胜、自然风景、历史遗迹等等,更将人本资源作为主要开发对象,另课程内涵建设走向了一个新高度。不论从资源再生角度还是从文化生态角度来说,目前对课程资源库的不断整合、发展与建设将在未来直接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涵发展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新模式将不断被开发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当中,首当其冲应谈课程模式的新转接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及影响预测。笔者认为,多学科融合的现实趋势将另小学语文课程结合不同学科深度发展,此外还要结合创新的教法模式、学习方式来实现巩固。例如目前STEAM课程、创客课程、AR技术课程、3D打印课程、微课、慕课等新型技术课程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很好的融合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课、数学课、科学课,甚至简单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于其中,极大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将不断向地方特色资源转移
    小学语文课程目前的趋势倾向于“现实课程”的实现,在内涵建设上,语文课程不能再吃“大锅饭”,全国统一教材只能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本地文化特色的内容及相关资源开发才应当是课程内涵异质化的最佳体现。实践活动课程就近取材,以学生的经验为转移,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接触、利用到的资源服务于学生,解决资源同质化弊端的同时,也将打开各地方课程文华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将向创新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
        我们常说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面貌。但事实上,逐渐科学化的课程内涵变化之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之路,即走科技化、创新化、信息化、生态化之路。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奠基的基础课程之首,应当考虑到结合时下特点,增设语文课程相关创新内容的涉猎;相关信息技术的习得以及生态观念的建立。在未来社会,我们的课程内涵也好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获取更多的创新灵感以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
参考文献:
[1]侯有国.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现代语文.2011(01).
[2]丛立新. 课程论问题[ M ]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巢宗祺等. 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M ]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谢家慧(1993年——),女,汉,广东广州,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广东省广州市510000,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