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李芳芳
[导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李芳芳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春秋小学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当前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素质以及能力的重要平台。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并且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探究,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与品质,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良好品格。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主要以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三个层面,从而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之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就又进行提问,在学生还没有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就急于讲解自己的答案。这种替学生回答、替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习惯被动的接受学习,导致学生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这样一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思想的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阔广阔的视野,从而明确了解到作者的写作过程,并且对文章的表达以及立意得到更加有效的把握。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仍然坚持把稳思想、理解文意,很少有教师真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而且没有思维蓄念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成为成功的阅读教学。
(三)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
目前在新课标下设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单重重视欣赏性阅读,并且直接像学生输入价值观,同时忽略掉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却不能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从而就会导致血神不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在语言的表达上个出现混乱、没有逻辑。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阵地。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主要认知方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引思维的路径,培养语文思维能力。
影视片段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提高阅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 [1]如学习《草船借箭》内容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影视资料,将草船借箭部分的片段截取下来,在课堂上选择适合的机会灵活运用。

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的“草船借箭”这一历史故事,然后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故事内容,为后边高质量阅读活动打下基础。视频播放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文本内容和影视剧作品表演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印证,让文字描写借助视频直观丰满起来。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视频呈现的画面融为一体,指引了思维的路径。
        四、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核心素养下,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获取课文中的信息,并用此解决问题,以此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学习效果[2]。语文核心素养,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尤其是语言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符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自相矛盾》为例,教师布置阅读任务时,需要对教材内容与目标进行去全面深刻的分析,了解这一内容教育目的与价值,并围绕此设计任务,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提供方向。该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的故事,意在培养学生语言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一寓言故事,并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根据与教材内容,设计以下阅读任务:第一,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第二,通过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有矛盾的地方?第三,文章名字为什么叫做“自相矛盾”?你认为作者想要借语言故事表达什么或者是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怎样的信息?然后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学习任务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寓言故事阅读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教学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通过任务驱动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形成。
        五、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模式,具有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的作用。课堂活动就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下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不仅消除学生学习不积极的问题,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效果[3]。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表达能力,科学分组,每组四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阅读文章,了解课文主旨,讨论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展示自我风采。
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根据阅读内容,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作者对故乡存在非常热烈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体现出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意。另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表达:作者对故乡不仅有爱,同时还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感。由于每组学生的观念不同,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就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观点,完善本组讨论的观点,整合语言,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能力形成。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背景下,采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及合作学习方式组织阅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语文学习技巧,丰富自身语言结构。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与构建能力,为后续自我成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文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94-96.
[2]郭丽所.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刍议[J].名师在线,2020(16):12-13.
[3]彭小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