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欧沛欣
[导读] 摘要:环境问题加剧以及高质量产品不足的问题出现,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已经很难支持当前发展需求,所以要从环境保护入手,推进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
        肇庆市鼎湖区环境监测站  526070
        摘要:环境问题加剧以及高质量产品不足的问题出现,传统经济发展路径已经很难支持当前发展需求,所以要从环境保护入手,推进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要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矛盾主要来自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需要将质量放到首位,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转变。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发展方式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第二是经济结构的转变,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发展;第三是资源效率方面,由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发展;第四是发展动能上由资源环境消耗动能向低碳绿色动能转变;第五是生态环境方面,由高排放低循环转变为低排放高循环;第六是目标导向由满足物质生活向满足美好生活转变。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两者息息相关。高质量发展也向生态环保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创造了更多地发展机会。
        二、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影响
        1.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包含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完全是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上,着力于解决物质财富不足的问题。而目前我国正在转变力求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同时兼顾了物质以及精神两个层面的提升,并且更加注重于资源、生态、社会三者之间的良好发展,并力图实现人类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生态四者之间的协调化发展。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并没有继续将自然环境以及生态当成是可以免费得到的物质,而是可以在满足人们实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带来经济价值的产品。在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第一要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也正是环境保护内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所在。
        2.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统一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满足人们对于产品以及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需要保证对资源、环境等损害程度降至最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增加投入,尤其是在外贸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我国的竞争优势集中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低价上。这就导致我国出口总额高,但在实际的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一个中低端环节上,并且还将产品加工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遗留在我国境内。我国想要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必须依赖于将技术创新以及发展作为核心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做到在充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的同时,将经济发展中对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为加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进行测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充分保护,目前主要形成了四种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为增长型、生态型、综合型和可持续型。
        1.增长型测度指标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增长,并将二者等同,对经济发展测度的唯一指标设定为GDP。这一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差异,对效率、结构、动力、环境的问题忽略掉。这是错误的理念,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失衡。
        2.生态型指标体系
        相比于上种体系,此种指标体系加入了对经济的增长、今后发展的更多关注,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交流互动,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的指标。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为减量化、再循环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其中指标系数中还包含了能源强度、排放二氧化硫与碳的强度、森林覆盖率、农药以及化肥的施用强度、秸秆利用率、GDP中环保投入所占据的比例、建成区绿化率、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考核。但是在这一指标中,缺少对内容经济发展指标的衡量,过多的关注环境。
        3.综合性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对前两种指标体系进行了补充,并且加入了发展质量指标。涵盖层面广,有社会与经济两个层面,但是重心偏向经济,缺少了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的考虑。


        综合以上三项指标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性指标。覆盖层面有环境、经济、社会,并考虑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的范围更为广泛,有就业与产业结构、污染排放与能耗、环保投资的GNP占比、人口城市化水平。使衡量与评价体系更加全面,这一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对高质量经济与环境神态的耦合关系进行评判测量。
        四、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1.新旧动能转化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而这个体系建立的关键支撑点是创新。同时在建设这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过程中,其工作的重心应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发展方向定位为供给体系质量的不断提升,借以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方面的优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创新负责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这也意味着需要做到新旧动能的合理转换,为了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除了大力扶持一些新兴产业,让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外,还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速度,让二者共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同步推进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进
        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以及进步之外,更需要注重于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生产环节的应用,就是需要架构出一个科技含量逐渐提升、资源消耗数量逐渐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更少的一个产业结构,借以有效的降低经济发展环节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由此看来,除了在逐步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方式之外,还需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方面做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过程中,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提高消费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3.对应制度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
        在不断推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环节中,也是需要对应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好,并且还要做到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全。站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角度上来看,具体需从如下的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环境监管体系、环境保护经济层面政策以及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二是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的对应强化,借以激发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站在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全角度上来看,除了需要完善污染物的实际排放以及环境质量方面的体系之外,需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对应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关制度,借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纵深发展。
        4.加深绿色生产方式的融入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并起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将绿色环保思想融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并涵盖其中的所用环节,提升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资源消耗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来搭建起更加合理的产业发展结构,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实现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和完善产业发展结构的同时,也要实现产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提升对资源的应用效率。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上来看,应更多的将绿色思想融入到其中,鼓励人们更多的购买绿色产品,建立一个更加绿色化的生活环境,减少整个社会的资源消耗,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综合来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操作:首先,要实现绿色供给,也就是说需要将绿色思想融入到采购阶段、包装阶段以及回收等阶段当中。其次是要实现绿色生活常态化,具体是指在人们的吃穿住行中融入绿色化思想,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结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模式,其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在借助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依靠新旧动能的转换、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来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推动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环球市场,2020,(6):24.
        [2]山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政策瞭望,2019,(11):55.
        [3]吴道喜.加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J].长江技术经济,2019,(3):8-11.DOI:10.19679/j.cnki.cjjsjj.2019.0302.
        [4]苏武江,祁晓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8):15-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