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防治中的节能减排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严培泉
[导读] 摘要:空气污染带有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污染的程度要受到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运输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佛山市顺德区顺环市政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空气污染带有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污染的程度要受到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运输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凡使用的燃料、原料或生产过程不适当,皆可能导致空气污染,因此纠正错误的能源使用及过程,是解决空气污染最简单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空气污染;节能减排;防治措施
        一、加强空气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1.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与保护,而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空气质量,经济发展亦将受到限制。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促进国家经济良性、稳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无论是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都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2.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切身需要
        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优质的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人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危害,都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设小康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少空气污染、加强节能减排、维护生态系统,守护我们的碧水蓝天,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望,是全体社会的共同愿景。
        3.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长远性以及根本利益性。发展,不止为了当下,更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不能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影响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类历史的进程。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使用的一致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对后代有利的行为与措施,大力支持与鼓舞,威胁后代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坚决摒弃与制止。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空气质量问题主要都集中在城市之中,也就是说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改善我国整体空气质量的关键,虽然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与进程。这些问题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城市中的绿化面积不足。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大幅度上涨,这就导致了城市的建设用地更加的紧张,可用于进行绿化建设的用地也就随之变得更少。众所周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有毒气体,然后释放出氧气,进而对空气有着巨大的净化作用。而绿化面积越大,绿色植物的空气净化能力就会越大,就越有利于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在开展绿化工作时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并且不具备一定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没有明显的成效。
        第二,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意识,规划不合理。城市面积的扩大本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最直接体现,但是在对城市建设进行扩张时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要具有足够整体意识,明确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摊饼式的城市扩建。我国有部分城市在扩建时就属于摊饼式扩建方式,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同时还会对城市空气造成污染,使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尤其造成颗粒物的明显上升。第三就是城市工业企业运营不规范,对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节能减排之工业企业措施
        节能减排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涵盖水、气、声等环境因素和各种能源消耗。节能减排计划实施的效果也往往反映在减少污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和噪音排放水平。
        1.热力系统的升级改造和综合利用
        具体措施为锅炉蒸汽余热综合利用、造纸厂烘干机加盖、蒸汽管道保温材料安装、染色工艺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等。以染色厂为例,为降低环境污染,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生态环保工艺染色,该染色厂引进先进的低浴比染色机。由于染色机工艺先进,其提高了产品质量,且验证了染色新技术方向,这是新时期保持印染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案。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大,由于投资回收期仅两年半左右,其效益显著。低浴比染色机的引进,实现了该厂节能降耗的目标,年节煤120t左右,节省费用100万元左右。
        2.各种节电措施
        在节电方案中,变频设备的使用尤为广泛。变频设备可根据需要安装压缩机、风机、泵、造纸机等。

通过在主能量设备上安装变频器(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大功率且为风机/泵型负载、具有省电功能的设备、长期连续运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耗电。以某造纸厂为例,采用电机变频设备生产,可以降低电能消耗。2012-2013年,企业生产每单位产品平均消耗15.3kg标准煤,累积节电160×104kWh。
        3.改善运行方式和主要用能设备
        以某区电池厂为例,某工厂生产电池包括摩托车电池及电动车电池两类。在电池的生产活动中,发现这两类电池的设计容量变化很大,并且电池的初始容量偏差也很大,使用相同的总线输出电流分流充电模式严重影响到了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质量。鉴于上述因素,经审核后工厂采用单一独立充电装置对电动汽车电池进行初始充电,在该方案中,添加了92个320V、6A独立微型计算机来控制相同的充电和放电机器。和之前该厂的实际方案相比较,后者可节约电能约16000kWh每年。此工厂采用单一独立充电装置缩短了电池的充电时间,减少了酸雾污染排放,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并减少了损失。
        四、节能减排之汽车尾气排放
        1.提升汽车节能减排技术
        1.1替换燃料
        目前大部分汽车都以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的燃料。一方面,石油等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已有资源枯竭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并不健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汽车尾气。因此,我们应当使用更环保、更清洁的资源,如在汽油中掺入15%以下的甲醇、10%左右的水或以无铅汽油代替四乙基铅汽油等。目前,世界各国家、地区都致力于新燃料的开发,都在尝试以更环保的绿色燃料来取代油气燃料,如美国的“大豆柴油”等。新能源汽车就是基于此理念开发出来的新型燃料汽车。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纯电动汽车、混合燃料型汽车出现,以油气为主的汽车正在逐渐被取代。我们相信,汽车“零排放”的目标总有一天能全面实现。
        1.2净化尾气
        现有的汽车能通过使用催化剂、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等方式来净化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一般使用较多的催化剂有氧化铬-氧化镍-氧化铜、氧化锰-氧化铜等。这些催化剂能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将氮氧化合物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实现对有害气体的净化。此外,目前有很多汽车都在使用正曲轴箱通气系统、排气再循环及蒸发排放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能通过多次循环净化,尽量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
        2.强化国家节能减排管理
        2.1出行标准
        目前,国VI标准已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始施行,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较低。只有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排放管理,提升尾气排放标准,才能推动不达标车辆的更新换代,限制高耗能、高排放的汽车进口,还能实现环境保护,优化国内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国内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包括:不允许尾气不达标汽车上路行驶、坚决报废已达期限车辆、限制汽车购买、鼓励并出台低碳出行管理政策。比如,相关部门可以鼓励企业、学校开设专车接送员工或学生,加大汽车的出厂检测力度,还可以提升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及购买人员的补贴力度等。
        2.宣传教育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汽车尾气治理及节能减排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及社区机构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首先,要着重向民众普及汽车尾气的危害与治理的意义,让民众将汽车治理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其次,要向民众宣传国家的相关政府,包括尾气管理、购车限制、扶持政策、优惠措施等,提升广大市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而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空气的污染,所以要想有效的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必须最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空气污染与防治工作,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亦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有一个充足的了解,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使空气污染问题得到解决与治理,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空气质量得到提高,还百姓一片蓝天与白云,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邱福国,林鸿.天祝县城区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02(09):119+124.
        [2]代小华,曾庆娟.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析——以丰都县为例[J].节能与环保,2018,291(09):32-33.
        [3]张晶.浅谈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及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0):79-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