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股权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李继勇
[导读] 摘要:股权质押是指上市公司股东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为质押对象,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行为。
        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  深圳  5180001
        摘要:股权质押是指上市公司股东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为质押对象,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行为。然而,股权质押中涉及的财务风险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控股股东依其所持股份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控股股东在进行股权质押获取大量资金缓解自身财务约束的同时,势必波及上市公司相关财务决策,进而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本文就其风险下的市值管理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股权质押风险;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1股权质押与财务风险概述
        首先,从所有权与控制权角度看,控股股东掏空动机在激励效应弱化时更加强烈,而控股股东利益掏空势必妨碍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加剧企业财务风险。有学者指出,大股东可能会出于收回投资的目的进行股权质押。如果控股股东因自身资金不足而违背债务契约,上市公司控制权在债权人主导下发生转移,可以视为控股股东投资收回。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也会影响其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收益。《担保法》规定,在股权质押期间,被质押股权自身产生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即控股股东只能享受剩余未被质押部分股权的现金流收益。然而,无论是投资收回还是现金流收益减少,都会弱化控股股东与公司的利益趋同效应,激化控股股东与公司的利益矛盾。控股股东利用自身表决权主导企业财务决策,通过关联交易、占款等途径进行利益掏空,以享受超额收益,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财务风险。其次,依据质押契约,如果上市公司股东无法在被质押股权价值发生下跌时追加其他保险措施,或者无法偿付本息而发生债务违约时,质权方有权启动“强制处置条款”而最终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被动转移,此为“控制权转移风险”。其一,为应对控制权转移风险,控股股东必须提高自身还本付息能力。有人指出,大股东一般不会选择股权质押的融资方式,而发生股权质押行为往往是大股东发生财务约束且融资能力较差的有效信号。因此,除了关注从其他方融资以及回收期较长的投资项目,学者较多关注大股东如何从上市公司获得控制权收益。在“控制权转移风险”压力下,控股股东急于获取还本付息所需资金而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转移,以获得额外的私人收益。其二,上市公司控制权一旦转移,其管理团队、核心技术等都将发生较大程度的调整,从而使得企业未来经营成果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股东收益得不到保障,财务风险上升。最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规模越大,其可能借此收回投资的规模越大,由控股股东享有的剩余未被质押股权的现金流收益进一步减少,这使得控股股东与公司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剧,控股股东掏空动机进一步加强。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规模较大时,其追加担保、还本付息的难度也相应增大,从而面临更高的“控制权转移风险”,此时控股股东通过获取控制权收益来提高自身还本付息能力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规模越大,其掏空动机越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损害越大,财务风险越高。
        2基于股权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措施
        2.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市值管理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
        2.1.1健全市值管理工作组织
        上市公司应树立价值管理理念与高度重视市值的管理意识,明确市值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决策流程与考评机制,完善市值管理工作实施规范标准。
        2.1.2建立市值管理工作流程
        上市公司应建立并完善从市值监测、分析、诊断、对策到行动的市值运行监控流程;从事件发生、信息报告、诊断处置到对外信息发布的重大信息报告流程;从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维护到公共关系维护的价值沟通管理流程;从回顾评价、业绩考核与奖惩激励追责的市值考评管理流程。
        2.1.3建立市值管理协同机制
        主要包括:建立跨部门市值管理协同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战略规划、计划财务、科研生产、资本运作与证券法务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建立跨主体市值协同机制,加强与对市值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主管部门、金融投资机构、股东投资人、供应商合作伙伴及战略合作客户的战略协同,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规避不同利益主体对市值的负面影响,促进其发挥正面影响,实现利益相关者协同共赢[1]。


        2.2夯实价值基础,促进上市公司的做优做强做大
        2.2.1坚定价值创造核心导向
        充分认识到市值管理的核心是练好价值创造的“内功”,即通过优化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资源配置与运营管理,立足产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追求长期价值,通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强化资本回报意识、稳定市场投资预期、提升股东回报能力。
        2.2.2加强价值评估诊断与改进提升
        综合运用科学系统的评估工具,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财务业绩、战略规划、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及同类公司相关情况的动态跟踪与分析研判,动态开展价值识别、价值评估与价值诊断,在资本市场中建立清晰的、与集团公司战略相符合的价值定位,促进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的统一协调[2]。
        2.2.3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价值定位
        一方面要聚焦主业发展,对现有的专业板块进行优化、重组、整合,消除内耗式竞争,对核心资源和优质资产进行再分配,确保上市公司主业突出,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要逐步将与主业关联度不高、盈利能力较差的低效、无效资产进行剥离处置,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和盈利水平,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益。
        2.3精细价值运营,合规高效地实施市值管理操作
        2.3.1加强市值运行监测分析
        相关单位应对资本市场运行相关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关注分析国家政策、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行业动态、公司运作、新闻媒体等信息,辨别不同环境条件下市值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变动规律[3]。
        2.2.2灵活审慎开展市值管理活动
        上市公司市值在被高估或低估的情况下,应综合实施商业模式创新、股权激励、投资者关系管理、并购重组、定向增发、套期保值等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2.4完善价值传播,合理引导资本市场的适当价值预期
        一是加大市值管理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网站、报纸、期刊等宣传平台,加大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理念规划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二是规范实施信息披露。合规审慎披露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资产重组、重要产品发布、重要业务变更等敏感信息,避免出现超预期披露相关情况导致预期落空与股价下跌造成的声誉和形象损失,合理引导资本市场相关主体对上市公司发展方向的合理预期。三是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场沟通[4]。定期组织开展上市公司交流会和研讨会,让股东、机构投资者、投研机构等合理了解掌握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同时,建立健全市值异常波动与市场负面评价的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值非预期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应加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规模与其自身还款能力的关注。在控股股东还本付息能力较差且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股权质押,上市公司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应对控股股东利益掏空、控制权转移等对上市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岩,李帅,宋爽.股权质押与市值管理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01):106-120.
        [2]倪艺丹.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远洋海运,2019(11):84+86.
        [3]谢德仁,廖珂.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8(08):21-27.
        [4]谢德仁,郑登津,崔宸瑜.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潜在的“地雷”吗?——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6(05):128-140+188.
        作者简介:
        李继勇(1981.10-),性别男,汉族,江苏人,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特聘专家,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日本明治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员,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