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城的变迁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杨学东
[导读]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吴圩镇文化站  滁州市定远县  233270
        工作二十年了,既没有资格到香港、澳门长长见识,也没有经商的高端客户浏览祖国山川河流的机会。生活中购买一些贵重物品只有到定城因为频繁来往于乡镇到定城也是我生活的主要部分。这几年由于生活所需,我也在定城买了房子,算是第三次走进了定城。
        三十年前我们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必须到县城参加中考,老师用一大客车把我们这些学生拉到南门大转盘,这是我第一次坐客车,也是我第一次进定城。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路况差,我们几个学生晕车,下车便呕吐显得很难堪。别的同学由于受不了这些呕吐物的气味,纷纷离开。老师大概担心那些调皮的学生走失,认为我们几个斯文不会闯祸,也没发现我们呕吐的尴尬,于是带着其他同学向目的地走去。当我们从晕车那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时,发现就我们几人蹲在那里。我们不知去向,有人说向东走(都是低矮的小瓦房),有人说向西走(很多小胡同),我则认为向北走。因为整个县城仅有这条路宽(现在曲阳大路),两边都是大楼。我们几人手紧紧拉着欣赏着两边的“风景”,我们忘记了找不到队伍的窘迫,好奇的看着从未见到这么多人,这么多车,这么高的大楼------。心里默默的赞叹,大城市真好!这条路大概是我们的老师向我们宣讲的定远最繁华的地段——新大街。我们疯儍的向北方小步跑去。哦!老师和同学都在那儿等我们,我胆怯的向老师解释我们失踪的原因,老师并没责怪我们,而是问我们晕车感觉好了没有。现在回想老师当时是同情我们这群乡下孩子不出远门的好奇和困难,因而包容了我们不遵守纪律的错误。老师将我们排成队,带到水利局招待所。哇!中午我们十人围成一桌,吃着米粉蒸五花肉,红烧大鱼裹米粉,西红柿鸡蛋汤放在大铁桶中不受限制的吃。同学们个个狼吞虎咽,吃着在家里没吃过这味道的大鱼大肉,晚上两人一张草席睡在水泥地上。我们兴奋的没有睡意,在这里有吃有喝有地方睡,忘记了明天参加中考的紧张,最终我也稀里糊涂考进了高中。那么懵懂的年龄是快乐的!
        走进了高中,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大家无心交流,无心贪玩,因为二年后将面临高考(下面乡镇高中是二年制),每班只能考取3至4人,意味着其他同学回家种田,当时人们没有出门打工的观念,因而就业机会很少。我们成天只是埋头学习,最终我还是到定远一中重读,这也是我第二次走进县城。这一年因为种种原因,我曾三次搬迁:首先在南门大桥粮油二店后面一排小草房里表姐家住(这里外面雨停家里下),后和同学在新大街北大桥西岸他哥家一间小瓦房(现在苏果超市),最后住在二中对面堂哥家三间小草房里(现盖六层商品房),因房子常年无人居住,老鼠长的像刚出世的小猫,睁着眼睛瞅着我这不速之客,令我发怵!临近高考食堂也停业了,我只有到街上买吃,早晚小摊上唯能买到肉包子和3角钱买的一把油炸馓子。每天晚上下自习我一股劲从这乌黑胡同钻进那乌黑胡同,一念往前走,忘记了有坏人的害怕。尤其是冰雪覆盖地上的夜晚,只听我的脚咔嚓咔嚓地在雪地上行走,路在雪的映衬下,无边无际,使人充满惆怅------尽管该吃的苦也吃了,不该玩的也没玩,但我还是没能走进大学的门槛。


        工作十六年后,儿子需到城里读书,不得不东凑西拼来到城里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也算是我第三次到定城了。这时的定城与我以往的记忆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破旧的瓦房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原来狭窄、坑坑洼洼的街道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水泥混凝土道路,街道两旁杂乱的摊点已经变成了整整齐齐的商店。每到周末回到城里,早晨趁着新鲜空气可到大菜市场买到各种反季节蔬菜,吃到各地生长的水果;学校操场上和广场上人们在做各种健身运动;小吃部有蒸的炒的炸的各种花样食品;晚上可散步到花园湖享受这里有山有水的幽静;到政务新区有成百人音乐舞蹈的热闹;城北水库开阔的胸襟;工业园区四通八达宽阔水泥马路任你劲跑,工作一周的疲劳到这里可尽情释放!
        三十年里,三进定城,我已从一个天真的少年成为一位不惑之年的男子汉。定城也从到处都是破旧的小瓦房变成栋栋高楼大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窄窄小巷变成花草树木茂盛、水泥路通到家门前的生活小区。从乡下参加中考的孩子们住在有空调的宾馆里,厨师为他们做了益脑的美味佳肴。读高中的孩子们大多有家长陪读或住学生公寓,这些孩子都有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定城的发展与扩张,定城的房地产业在人口暴涨、土地财政、虚拟金融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走向超常繁荣,房价快速高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定城居民的住房保障和企业的正常经营,定城安居成本抬高,企业经营效率下降。不仅如此,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生态承载力不够等诸多因素同样严重影响着定城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问题使得定城也愈来愈向着“大城市病”进行靠拢。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定城周边乡镇的发展往往陷入人才、资源、企业流失的困局,上演着“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境地。城市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及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出现了巨大差距,影响了民生福祉。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发展新阶段。。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相较之前有三大变化:从强调城镇外延的扩张到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从城市间的竞争机制的运行到城市合作机制的搭建,从关注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到关注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真正获得强大产业基础的大中型城市实力日渐增强,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标直指现代化强国,中国的城市化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
        面对这些问题,定城也需要适度放缓发展的步伐,一方面通过城市间的融通与协调,缓解大城市病,促进中心城市变虹吸效应为扩散效应,实现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更多的顾及民生问题,提升定城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
        三十年了,定远已从老城区向四面发展,那些破旧的房子和贫穷的人们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定城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我坚信,未来定城必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皖东大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