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村镇建设中新型人地关系的重构与协调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李妍俄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推动着农村用地的发展,因此农村人地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湖北省利川市元堡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湖北省利川市  445424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推动着农村用地的发展,因此农村人地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地关系是衡量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尺,可以体现村镇建设发展中的有序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在探讨现代村镇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了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以期形成新的村镇人地关系框架,促进村镇人地关系的积极互动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现代村镇;人地关系;协调机制;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引言
        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增强两大动力,即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主体,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主体活力。一方面,农业改革发展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深化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才能实现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业。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这就要激活务农主体的活力。要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竞争力。两大动力最后归于一点,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
        1.1政治要求
        土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空间指向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复杂导致区域间出现的问题各异。从中央下达到地方的政策往往因为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不兼容问题不能使之有效地实施。因此,我国的农村发展机制要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方式转变,包括政策意见的收集、政策实施的监管等多方面需要基层民众的力量。“自下而上”的机制有利于区域的发展,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这一决策机制不仅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做好政治工作,而且需要民众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对国家政策和本地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并最终实现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1.2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是经常被社会学和经济学者所忽视的城市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都会对农村流动人口创业产生影响。相对于直接干预个体行为,政府对城市环境的干预相对容易,并可以此为媒介,间接影响个体选择。因此,基于地理学视角的理论模型,可全面考察“人—环境”的交互关系,加强对创业决策和行为的认识,也可使研究结果更加直接地用于指导相关政策制定。
        1.3现代村镇建设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现代村镇建设是从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开始的,居民在这种环境下安居乐业是人地关系协调性的重要体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性还体现在现代村镇建设在满足人类开发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现代化农业和村镇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人地协调才能保证村镇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现代村镇人地关系的可持续性。
        2现代村镇建设中的新型人地关系重构
        2.1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宣传,培养农民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自提出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统一发展。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素养偏低,并且农村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导致农村的社会发展缺少人力资源的支撑,发展比较缓慢。除了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外,必须要在培养农民的生产新思想、新观念。

农业推广和培训人员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为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以村镇规划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生产等要素向城镇集中,致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制约了村镇现代化的建设推进,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村镇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乡的经济差距加大,影响了村镇人地互动的积极性;村镇土地利用缺乏规划,建设随意,土地碎片化严重,居住条件较差;村镇生活环境较为脏乱、建设落后,这减弱了农民在村镇中居住的期望。因此,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人地关系,在村镇空间规划上,对中心村、历史村、一般村等做相应的调整,通过撤村、并村使一些适宜发展的村落得到重构,形成新的聚力。村镇建设在总体布局、村落宜居性、农民生活便利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强调生活与人文的统一、布局规划与建设的统一。基于村镇全局的发展统筹,以村镇规划作为建设依据,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分门别类、因地制宜推进村镇的发展空间上的优化整合。卫生、绿化、村路、河水湖泊都被列入到详细的村镇整治中,以提升村镇人居环境作为着力点,解决村镇中脏乱差的环境。对村镇环境的整治旨在实现生活环境的城乡等值,“等值”效应可以改善村镇风貌、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村镇的宜居性,有利于构建村镇新型人地关系。
        2.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的现代化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对城市的依附性逐渐减弱,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逐步走向产业化、现代化。除了用于耕作和资源开采的土地,大面积土地将应用于道路交通建设、商业住宅规划等,土地的利用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的生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农村发展要面向城镇化、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培训要同时兼顾区域发展的特色性和全面性,从土地规划角度看,农民需要学习城市的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城镇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4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降低
        控制了城市规模之后,在行政级别高以及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降低。其原因可以部分归咎于在这些地区户口含金量较高,与户口相关联的限制条件更为严格,从而加大了创业的难度。需要指出,除了特殊的制度环境,中国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些因素都可能(如儒家文化对经商及风险的态度等)对个体的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对中国特殊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研究,可以加深和完善对移民,乃至一般意义上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乡村振兴就必然要解决好人、地、钱三者的关系。人作为参与主体与实践主体,其重要意义在于人是村镇建设的活力源泉和人地关系协调的根本。现代村镇建设以激活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为抓手,以推进村镇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技术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通过重塑和谐的新型人地关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1):97-98.
        [2]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3]李敏.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营销界,2019(34):19-20.
        [4]杨贵庆、肖颖禾:《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6期。
        [5]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